首页 > 价格行情 > 行情资讯

上海“市民最爱大米”是怎样种出来的



  在去年底举办的上海优质大米品评会上,花优14从45个稻米样品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市民最爱大米”的称号,老百姓不知道的是,“最爱”事实上是个技术活。不久前,上海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员袁勤和团队凭借着“优势杂交粳稻花优14”的选育与应用获得2014年上海科技进步一等奖。
  好产品要“两头讨好”
  大米如何赢得市民的心?当然靠卖相、吃口。在田里,花优14单株密实、叶茎挺拔、株型匀称、绿色油亮;在市场上,它粒大饱满、晶莹剔透;吃到口里满嘴生香,堪比东北大米。
  不过,大米还要赢得农民的心才能走进市场。农民要的是水稻的高产和抗性强,不然辛苦劳作一年可能卖不上几个钱,或者一场大病袭来就会颗粒无收。农民冒不起这个险。“一个好的农产品品种就是要‘两面讨好’,既照顾农民,又要满足老百姓。”袁勤说。
  一般来说,杂交水稻产量较好,但口感一般,为了达到“全面发展”的要求,就要用杂交水稻导入外观好、口感好、抗性强的基因。从2001年开始,袁勤团队开始研究新品种花优14。不过那时,上海的水稻研究正处于历史低谷期。据袁勤透露,那时有一种声音认为,上海土地紧张,不适合搞农业研究,他的好几位同事都转行了。凭借着对水稻研究的兴趣和种出好吃的杂交水稻的责任心,在没有科研经费支持的情况下,他毅然决定坚守。
  农业研究堪比“绣花”
  从外貌看,袁勤有着农业人的“标配”——双手粗糙、皮肤黝黑,这是在水稻田里干活给晒出来的。
  农科院每天8点半上班,但8点钟,袁勤已在水稻田里走过一遍。在地里干活时,育种专家有一套“行头”——头戴大花布檐的草帽,护住脸颊和后颈,胳膊肘系紧长长的花袖套,脚踩过膝长筒水靴,像一位“惠安姑娘”。
  做杂交育种的基本功就是剪稻穗,这是因为水稻是自花授粉,剪去“同源”的雄蕊,就能保证雌蕊接受经过人工选择、携带某种强势基因的花粉。不过,这活比绣花还细致,可难煞了这位大男人。
  一株稻穗约150粒稻谷,用一把眉毛剪大小的剪刀,一粒粒剪开稻壳。手掌轻托稻穗,食指拇指用巧劲捻开稻壳,细细分辨里面比沙子还小的6个花药,剪刀尖逐一轻挑,只留雌蕊在里面,还不能伤了其中有生命的花丝。袁勤说,刚开始下地时一小时只能剪十几粒,熟悉后一只手上下翻飞,几秒钟就剪完一颗种子。
  “20天后,杂交一代新稻种就能结实了。”袁勤说。接下来,经过一代代持续种植,把“父母亲”的优质基因稳定下来后,就能选育出有特长的新品种了。
  农研“候鸟”期待后来人
  袁勤说,他是一只“候鸟”,从大学毕业一脚踏入育种这个领域后,每年他都要到海南去,这个习惯已经保持了38年。
  与其说是习惯,不如说是育种专家的必然选择。上海四季分明,水稻习惯五月播种、十月收割,一般来说要培育一个性状稳定的杂交品种需要10年,时间成本太高。从上世纪70年代起,每年冬天11月下旬开始农闲,袁勤就背上新收的上海种子南下,来到海南三亚继续播种;来年三五月份,“海南稻”收割,再背上种子回上海播种。如此周而复始,一年赶种两年田,育种时间就可缩短一半。
  “候鸟式”生活可苦了他的家人,每逢过年袁勤总是腊月廿七八赶回上海吃个年夜饭,年初二三就往海南赶;有一次他母亲卧病在床想见儿子,也无法如愿。
  “我选择了这个事业,就要为农民做一个产量高、售价低的品种,也要给市民送去好吃的大米。”袁勤说。自始至终,他对农业都有一份赤子之心。在他的带领下,原本对育种并不感兴趣的新进大学生也慢慢爱上了这份工作。
  有个好消息是,分子标记技术不断成熟,育种时间将再缩短。袁勤说,以前看品种全靠专家“火眼金睛”,现在通过分子标记就能判定作物长成后的性状表达。这不,年过半百的他又在为另一个新品种努力了。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水稻 大米 品种 种子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