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种“弱势补偿”,贫困大学生资助饱含制度善意和人文关怀;如何将有限的资助资源用到那些真正需要的大学生身上,成为摆在高校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一方面,为了实现“精准扶贫”,校方需要扩大知情权;另一方面,为了保护贫困大学生的隐私,校方又不得不戴上“紧箍咒”——在学生递交申请和相关证明的基础上,通常只能依靠辅导员、学生干部、室友等有限的群体来进行信息核实;在信息不对称、公众参与不充分的背景下,难免会导致贫困生资格认定出现失误和偏差。
在社会转型时期,少数大学生在不良社会心态的裹挟下,将资助资源当成“唐僧肉”,不占便宜白不占。这些高智商、善于表演、懂得配合、善于利用考评机制达到自己的目的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善于印象管理,明明并不贫困,却骗取了贫困生的相关资助资源。
作为一扇窗户,话费有助于了解大学生的消费能力;只要不陷入“技术依赖”的窠臼,不将话费作为唯一的、关键性指标,“话费关联贫困生资格”就有助于提升贫困生资格认定的真实性、有效性。在技术支持的基础上,健全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让贫困生资助更有“准头”,才能真正地做到“精准扶贫”。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hq/1/2016-08-10/hq_74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