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水果种植技术 > 葡萄种植技术

怎样防治葡萄黑豆病


    葡萄黑豆病又名疮痂病,鸟眼病。俗名蛤蟆眼,流龙、黑斑等。此病为葡萄上一重要病害。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多雨季节发病重。山西省各地均有发生,多雨年份、果园排水不良、管理粗放、树势衰弱发病较重。

    症状:葡萄叶片、穗轴、果梗、卷须、新梢、果实等幼嫩部分均可发病。感病部位产生褐色斑点,叶片、嫩梢、卷须等扭曲、皱缩,幼果畸形。

    1.幼叶:展叶期即发生,感病后,叶片出现病斑,初为圆形淡红褐色斑点,以后逐渐扩大,变近圆形,病斑中部变灰色,边缘呈暗褐色,病斑中部叶肉易枯死,而形成穿孔,幼叶主脉受病后,叶片变形至萎缩卷曲幼果上的病斑圆形初为褐色,以后病斑扩大并微凹陷,中间有灰色的分生孢子徽盘,周围是暗褐色并有红紫色轮环围绕如鸟眼状。

    2.新梢:病斑呈长椭圆形,边缘紫褪色至黑色,稍隆起,中央呈灰色凹陷,有时深达木质部或髓部,龟裂。新稍自先端开始发病,逐渐向下蔓延。严重时整个新稍变黑枯死。嫩梢、叶柄、果梗被害后,最初呈现紫褐色长椭圆形病斑,以后变黑、凹陷,严重时病斑相连,病梢干枯。此病一般4月中、下旬开始发病,5月中、下旬至6月上旬为发病盛期,多雨季节发病重。

    3.花序:感病后,初现浅褐色病斑,后变黑色,严重时全花序或花蕾干枯或脱落。

    4.穗轴:发病使全穗或部分小穗发育不良甚至枯死。果梗患病可使果实干枯脱落或僵化。

    5.幼果:感病后,最初果面发生褐色小圆斑,随后扩大,中央为灰白色,凹陷,上生黑色小颗粒.被害幼果往往停长易脱落,如果实较大时才被害,则变成深绿色,生长缓慢或畸形、质硬、味酸, 有时从病部裂开,露出种子,有时即使能成熟,也往往变味,后腐烂。

    病源:属真菌门,子囊菌亚门。,痂圆孢属;有性阶段为我国尚未发现。分生孢子盘半埋生于寄主组织内,分生孢子梗短小,无色,单胞,大小为6.6~13.2×1.3~2μm。分生孢子椭圆形或圆形,五色,单胞,稍弯曲,两端各有1个油球,大小为4.8~11.6×2.2~3.7μm。子囊果初埋生于病组织内,后突破表皮外露,全体为一个块状不规则的由拟薄壁组织构成的子座,外面有一层皮壳,其内有多个排列不整齐的腔穴,每个腔穴内着生1个子囊。子囊无色,近球形,其内藏有4~8个子囊孢子。子囊孢子无色,香蕉形,具有3个隔膜,大小为15~16×4~4.5μm,病菌发育温度为10~40℃,最适温度为30℃,分生孢子在24~25℃和高湿条件下易形成。分生孢子在10~40℃之间均可萌发,适宜温度为24~25℃,30℃以上常产生芽孢子。

    侵染循环: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潜伏于病蔓、病梢等组织中越冬,也能在病果、病叶和病叶痕等部位越冬。病菌生活力很强,在病组织中可存活3~5年之久。第二年4.5月间产生新的分生孢子,借风雨传播。孢子发芽后,芽管直接侵入寄主,引起初次侵染。侵人后,菌丝主要在表皮下蔓延。以后在病部形成分生孢子盘,突破表皮,在湿度大的情况下,不断产生分生孢子,进行重复侵染。病菌近距离的传播主要靠雨水,远距离的传播则依靠带病的枝蔓。 分生孢子的形成要求25℃左右的温度和比较高的湿度。菌丝生长温度范围10~40℃,最适为30℃,潜育期一般为6~12天,在24~30℃温度下,潜育期最短,超过30℃发病受抑制。新梢和幼叶最易感染,其潜育期也较短。黑痘病的流衄和降雨、大气湿度及植株幼嫩情况有密切关系,尤以春季及初夏4~6月雨水多少的关系最大。多雨高湿有利于分生孢子的形成、传播和萌发侵入;同时,多雨高湿,又造成寄主组织的迅速成长,因此病害发生严重。天旱年份或少雨地区,发病显著减轻。

    黑豆病从5~10月份能不断发生为害,7月雨季来临后进入成盛发期。病害最早发生刚从芽中抽出的嫩梢和嫩叶.即展叶期开始发病,开花后陆续侵害果穗和果粒。

    发病条件

    1.多雨和高湿是病害发生和流行的主导因素,即使有1~2次不大的降雨也能伸进病害的发展。反之,干旱条件发病明显减轻。试验证明,在干燥条件下,地面或树上的病部都不能产生孢子。山西省十年九旱,尤其是中、北部地区甚为严重,故在一般年份黑豆病发生轻微。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品种 葡萄 传播 侵染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