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种植技术 > 食用菌栽培技术 > 平菇种植技术

春末夏初栽培平菇常遇异常现象和处理措施


    春末夏初是栽培平菇的好季节。但是,有些菇农由于操作不当,使菌棒出菇后变黄坏死、培养料变酸发臭、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等异常现象,使成功率、产量、质量均有所下降,直接影响经济效益。笔者根据多年的生产实践和群众经验,现将其异常现象原因及处理措施小结如下。 

    一、菌袋出菇后小菇大批死亡 

    春末夏初,有时菌棒出菇后,小菇大批变黄发软,基部变粗,继而枯萎腐烂成为死菇。原因:一是桑椹原基形成后,气温持续高温超过30℃,致使菌盖逐渐枯萎,造成小菇大批死亡;二是培养基过干,空气相对湿度过低,幼蕾形成后出菇室或棚内空气相对湿度若低于80%,小菇因菇体水分大量急剧蒸发而萎缩死亡;三是通风不良、菇室(棚)内二氧化碳浓度迅速提高,超过0.5%时就会形成大如拳头或柄粗盖小的大脚菇。当二氧化碳浓度更高时,幼菇会被闷死;四是喷水过多,使小菇体易致水肿,尔后变黄溃烂,引起病菌感染得病死亡。 

    处理措施 

    一是在出菇期间,气温过高时要采取降温措施,可用井水喷洒出菇室或棚地面及四周,使温度降低到30℃以下,室外菇棚要加厚草帘或稻草遮阴,并加强通风换气管理;二是菌袋现蕾后,出菇室或棚空气相对湿度应提高到90%左右,每天喷水要达4~5次,每次喷水要做到少、细、勤、匀,幼蕾时切忌向菇体直接喷水;三是随着子实体长大,应加强通风换气,特别是高温时期,更要注意通风,确保出菇室或棚内空气新鲜;四是要正确掌握喷水量,既不能不喷水,也不能喷水过多。提高空气湿度主要是经常往地面及墙壁上洒水,尽量避免直接往幼菇子实体上喷水。 

    二、部分料袋只有一端长菌丝 

    在一个料袋的两端接入同一菌种,往往只有一端菌丝生长良好,另一端则菌丝萎缩死亡。原因:一是灭菌灶建得不合理,冷凝水不能沿灶壁回流入锅,却不规则地流入一部分袋口内,使此端培养料吸水太多,抑制了菌丝生长;二是料袋紧靠锅壁排放,锅装水太满,相互间空隙太少,使蒸气循环受阻,冷凝水从灶壁流入靠一端的袋口,造成此端培养料过湿,影响菌丝生长受阻。 

    处理措施 

    一是灶顶砌成圆拱形,使冷凝水沿灶壁回流入锅;二是料袋排放应与灶壁间有一定距离,以免进水;三是料袋不要排得过挤,以加速蒸气循环,提高灭菌效果;四是单用橡皮筋或线绳扎口的料袋,菌丝定植后要把扎口松开一些增加通气量,最好采用塑料颈圈,盖纸封口,避免因缺氧而造成菌丝死亡。五是料袋中部应打一孔,将菌种(尤其是麦粒种)直接接入孔内,避免菌种与塑料袋直接接触,防止袋壁冷凝水浸死菌种。 

    三、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 

    有的菌袋,菌丝生长十分旺盛,但菌丝长满袋后迟迟不出菇,有的经2~3个月仍不现蕾。原因:一是菌种选择不当。春末夏初栽培了中低温型品种;二是培养料的碳氮比不适宜;三是在母种扩接时,气生菌丝挑得过多,使原种、栽培种产生结块现象,则会严重影响子实体形成;四是菌丝长满后,在温度较高,空气湿度较低的情况下,过早地打开袋口,使表面形成一层干燥的厚菌膜,使菌蕾不能分化。 

    处理措施 

    一是春末夏初应栽培高温型平菇品种。如栽培了中低温型平菇品种,应将料袋两头扎紧,待秋季温度降低后再打开袋口出菇,可减少损失。也可将塑料袋去掉,将菌棒紧密横排在潮湿阴凉的地方,上覆2厘米左右的一层碎土,盖上草帘,也可大量出菇;二是合理配制培养料内的碳氮比。平菇在菌丝体阶段,培养料中较适宜的碳氮比为20:1,在子实体发生阶段,所需的碳氮比以30~40:1为好。如果培养料中碳氮比例失调,氮素过多,碳素不足,就会出现营养生长过旺,形成菌丝陡长现象,严重时甚至浓密成团,结成菌皮,使生殖生长受到抑制,推迟出菇,影响产量。麦麸、米糠、薯类和豆饼、玉米等含有较丰富的氮素,添加时应掌握适量。如果培养料出现碳氮比失调,应将表皮浓密的菌块挠去,喷0.5%葡萄糖或(0.5~1)×10 -6三十烷醇等含碳物质,调节碳氮比值。同时加强通风、光照及加大温差刺激,可使其尽快现蕾出菇;三是母种扩接次数不能过多;四是菌棒表面如形成厚菌膜影响出菇时,可用铁丝在菌袋两头戳洞,再用小钉耙挠去表面干菌膜,将菌袋浸入25℃以下水中8~12小时,待吸足水分后,再重新排放架上,给通风、光照和温差刺激,增加空气湿度,也会很快出菇。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处理 平菇 灭菌 腐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