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薪菇,隶属粪锈伞科、鳞伞属(田头菇属)。是亚热带地区生长的一种土生木腐菌,属珍稀食用菌。其外观诱人,肉质脆嫩、味道鲜美、口感极佳、富含氨基酸和纤维素,子实体的蛋白质含量高,比金针菇的含量还高,民间誉称“神菇”。省微生物研究专家廖汉泉研究员认为,茶薪菇品种实属难得。种植茶薪菇,对合理利用山区林木资源,保持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带动农民致富等作用重大。产品可鲜销、制罐或烘干,是一种极具开发潜力的珍稀食用菌。
形态习性
形态 茶薪菇子实体多为丛生,菌盖直径2―10厘米,盖暗红色或土黄褐色,盖面光滑,肉质致密。菌柄长5―10厘米,直径0?5―1?2厘米,中实、上下粗细相等或下粗上细,随着子实体逐渐成熟,菌柄上呈现纤维状条纹和纤毛状小鳞片。
习性 茶薪菇多春秋两季自生于各种杨树、榆树、柳树、油茶等枯干或枯死部分。子实体生长温度范围较广。
生物学特性
营养 茶薪菇菌丝对木质素、纤维素分解能力较弱,而对氮源要求较高,一般要在培养料中加入适合的氮源,如米糠、麸皮、玉米粉、茶籽饼粉等。
水分 茶薪菇菌丝在含水量46%―80%的培养基质中均能正常生长,但以含水量为60%―65%最适。含水量偏高,提早现蕾,有利于高产。在子实体生殖生长阶段要求空气相对湿度达85%―95%。
温度 茶薪菇为中温型菌类,菌丝对温度适宜范围较广,以25―27℃为最适生长温度。子实体形成最适温度为16―26℃,在偏低温度下菇体生长缓慢,但朵大肉厚品质好。
光照 茶薪菇菌丝的生长无需光照,强光会抑制茶薪菇菌丝的生长,原基形成和子实体发育需一定散射光线,在完全黑暗条件下不能形成子实体。茶薪菇子实体生长还具有趋光性。
空气 茶薪菇属好气性菌类,空气不足,菌丝生长极为缓慢,子实体形成及生长发育也将受影响,且易发生畸形菇。因此,栽培场及培养室经常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新鲜,使出菇整齐。
酸碱度 茶薪菇菌丝生长最适的PH值是5―7即中性偏酸。
栽培技术
菌种配制 菌种培养料配方为:杂木屑50%、棉籽壳30%、麸皮15%、玉米粉3%、白糖1%、石膏1%。其制作方法与香菇生产种制作基本相同。以菌丝长满全袋后的5―10天内使用为最佳。
栽培季节 茶薪菇可进行春秋两季栽培,春季2―3月制袋、4―6月出菇或秋季8―9月制袋、10―11月出菇。
栽培方式 茶薪菇可瓶栽、袋栽、箱栽,但目前一般采用14―17×33厘米的聚丙烯塑料袋栽培。
菌袋制作 栽培茶薪菇的主料有木屑、棉籽壳。其辅料主要有麸皮、玉米粉、米糠、石膏粉等。原辅材料均要求不霉烂、不变质。其培养料的配方为:木屑45%、棉籽壳30%、麸皮20%、玉米粉3%、白糖1%、石膏1%,料水比1:1?3。按上述配方拌好料后装入14―17×33厘米的菌袋,每袋干料0?2―0?4公斤,上套颈圈,塞上棉花。常压或高压灭菌,冷却后按无菌操作接种,适当加大接种量,每袋菌种接20―25条菌袋。
发菌管理 接完菌种后的栽培袋及时搬入培养室进行发菌管理,培养室要求通风、干燥、黑暗。摆放前对空间进行一次消毒,室温控制在21―27℃,空间湿度控制在70%左右。在培养过程中,由于菌丝的生长代谢,培养室的温度会逐渐升高,室内空气被大量消耗,这时要特别注意通风换气,避免“烧菌”。一般培养40―50天,菌丝即可长满全袋。
出菇管理 茶薪菇出菇一般采用单层直立排放式,当菇蕾出现后,原基形成珊瑚状,这时取掉棉花及套环,将塑料袋往外下翻3―5厘米,上盖报纸,并喷水保湿,促使茶薪菇子实体发生。有条件的最好把菇蕾大小一致的移在一起,以便管理。随着菇体往上伸长,逐渐拉直袋口,直到收菇。由于茶薪菇具趋光性和二氧化碳促进菌柄伸长特性,拉直袋口,在袋内营造较高浓度的二氧化碳小环境,有利提高茶薪菇的商品价值。收完第一批菇后过一段时间开始出现第二批菇,这时菇蕾不一定在顶面发生,可以在菇蕾发生处割袋使生长的菇蕾能顺利开展。后期还可采用搔菌或采用倒头出菇的方法进行管理。由于茶薪菇容易产生连体菇,连体菇蕾数量较多,但能生长成形的只有其中一部分,而且菇体大小也参差不齐,这时可采取适当疏蕾,及时割掉部分小菇蕾。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jun/4/2008-12-29/1080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