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肥菇[Agaricus-bitorguis(Quel.)sacc.]又名双层环伞菇、大肥蘑菇,是生于草地上的一种高温型草生菌。近年来已驯化引种,与双孢蘑菇相比,具有更广的适应性和较强的抗逆性,适于粗放栽培。其较耐热、耐旱、耐水、耐二氧化碳,不产生菌被,不吐黄水,比双孢蘑菇提早上市1个月,具有产季的优越性。据报道国外每吨培养料可产鲜菇410~650kg,国内每吨培养料产鲜菇310~350kg。
1 形态特征
大肥菇菌盖直径6~20cm,初半球形,后扁半球形,顶部平或略下凹,色白,后变暗黄色,无鳞片;菌内白色,厚实紧密,伤略变淡红色,幼时变色较慢;菌褶白色,后变为粉红色到黑褐色,稠密,窄,离生,不等长:菌柄短,中实,近圆柱形;菌环双层,白色,膜质,生于菌柄中部。孢子深褐色,广椭圆形至近球形,光滑。
2 生活条件
2.1 营养,大肥菇以麦秸、稻草、木屑等培养料中的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作主要碳源,利用辅料麸皮或米糠中的蛋白质、氨基酸作氮源,同时也利用培养料中所含的矿质元素和维生素。
2.2 温度 大肥菇属高温型菌类,菌丝生长最适温度为25~30℃;于实体在23~25℃仍有较高出菇率。
2.3 水分 培养料含水量以65%为适。床栽水分蒸发快,应保持空气相对湿度在65%~75%。原基分化及子实体生长阶段要保持在85%~95%。
2.4 空气 菌丝生长初期对氧气要求不高。随着菌丝生长,应加强通风,保持菇房空气新鲜。原基形成及子实体生长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应加强通风换气,保证氧气充足供应,并排除生长过程中产生的二氧化碳。
2.5 光照 菌丝生长阶段不需要光照。应注意遮光培养;原基分化及子实体生长需100~500Lx的散射光。
2.6 酸碱度 培养料略偏酸性对大肥菇生长有利,最适pH为5.5~6。覆土pH也以偏酸性为宜,以5.7~6最适。
3 栽培技术
大肥菇可以生料架床栽或发酵畦床栽。下面分别介绍具体方法。
3.1 生产季节 母体制作时间一般在1月底至2月底,3月初进行原种制作,5月初至6月初制作栽培种。根据华北一带的气候条件,堆料时间安排在7月上、中旬播种,8月中旬覆土。9月10日可采收第1批菇,9月20日左右采收第2批菇,10月上旬收第3批菇。10月10日以后,由于气温下降,出菇明显减少,在自然温度下,一般采收3批菇。
3.2 生料床栽 用95%经日晒的棉籽壳,加入2%石膏粉、0.1%百菌清、2%碳酸钙,充分拌匀;2%糖和0.1%磷酸二氢钾事先溶于水中,拌入培养料中。培养料含水量65%、pH7.5。铺料上床,分层播种,第1层铺料5~7cm,撒播菌种;第2层铺料5~6cm,撒播1层菌种后,在料面上再铺1层薄料覆盖住菌种。培养料总厚度15~20cm,整平拍实、覆盖报纸、薄膜,保持料内水分。播种后在18~28℃温度内发菌,待菌丝吃料至2/3或吃透全料时,覆盖蚕豆大小的腐煤2~3cm厚,7~10月后再覆盖细土2~3cm厚。然后进行常规管理,通风、喷水、加大室内空气湿度。
3.3 发酵料畦栽 以40%的鲜麦秸、57%牛羊粪、1%石膏粉、1%过磷酸钙、1%尿素,按双孢蘑菇培养料堆制法制备发酵培养料,翻堆5次,趁热进料。然后清除料内粪块和杂物,铺于温室地床畦面上,料厚20cm,料温下降至30℃以下时,分层点播核桃大小的菌种块。播种后料面覆盖薄膜发菌,待菌丝吃透料时覆土。
在上述两种栽培法接种后2~3天,菌丝开始恢复生长,新生菌丝吃料向四周延伸,直至吃透培养料。发菌期间部分菌丝发育、变粗、形成菌索,覆盖腐煤粒后,菌丝沿着土料上爬,互相交织、扭结,逐渐发生子实体。
3.4 出菇管理 覆土后15天左右开始出现菇蕾。出菇前数日,应减少通气量,喷水要充足,次数要增加。当子实体出现时,应喷1次重水,室内相对湿度保持在75%~85%。大肥菇第1潮菇出菇较迟,覆土后约22天才能采收第1潮菇,两潮菇相隔时间为12~15天。双孢蘑菇秋菇的收获期在45天左右,而大肥菇较短,有效出菇时间只有30天左右。前2潮菇的产量,与双孢蘑菇的匍匐型菌株相近。大肥菇从菇蕾形成到开伞时间相当短,所以,及时采收很重要。大肥菇宜在幼嫩时采摘,采时的菌盖直径为2.5~3cm。如果采摘太迟,则鲜菇采后易开伞,并且在开伞后菌褶很快发黑,商品质量下降,不利于销售。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zz/jun/4/2008-12-12/107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