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信息 > 致富经

大叔辞去高薪回乡创业:推广稻田蛙养殖带动更多村民脱贫


    王英珊,大田县广平镇西园村有名的“青蛙王子”,在当地家喻户晓。文质彬彬的他多年前辞去让人羡慕的高薪工作,在一片争议中开办了牛蛙驯养基地。创业期间虽然遇到了不少艰难艰难险阻,但是王英珊靠着坚强的意志和专业的素养,最终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令人称赞。

    辞职回乡养蛙
    “当时,我们投入了100多万元,注册了公司,建设了驯养大棚,现有200多个蛙池。”40岁的王英珊气质斯文,一副眼镜架在鼻梁上,说话思维缜密。“牛蛙的市场行情变化莫测,有点像玩股票一样,去年7月份,每公斤可以卖到40多元,而现在每公斤不到20元。”
    “不论行情如何变幻,既然选择了这个行当,就得坚持。”王英珊信誓旦旦地说道。
    1999年,王英珊毕业于福建省经济管理学院经济贸易专业,在莆田、福州工作过几年,然后又辗转到国美电器,先后担任长永安国美电器店长和三明市分部市场部主管。“我是大山的的孩子,读书最初的想法就是为了走出大山,向往大都市生活,但在城市闯荡多年后,发现内心里需要的并不是这些。”
    那么,内心到底需要什么?“没有归宿感,这是我十几年在外打拼生活的所有总结。”王英珊感言道,“我们老家青峰崔巍,沃土遍山,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如何寻找一条适合于在家乡发展的事业呢?”
    2015年,王英珊辞去了城里的工作,回到家乡竞选村主任。“我的根在这里,我最终还是选择了回来,为了干好这个村主任,我彻夜难眠过。”
    “找项目发展经济是一件很难的事,回乡之初,我也带回了一些项目,但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落地实施。”2015年10月,王英珊到浙江、广东以及周边县市考察后发现,家乡有这么好的生态,发展牛蛙驯养是一条好路子,一来牛蛙驯养需要含氧高的“活水”,二来规范管理也不会对水体产生污染。
    除了出于对事业发展的思考,王英珊发展牛蛙驯养还有一个初衷,就是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西园村共有1200多人,村里除了传统种植水稻、烟草、毛竹外,村里并没有其他成规模的产业。这几年,又因为受到整体经济的影响,外出打工、做小吃的人也逐年增多。
    王英珊指着公路下成片的大棚驯养基地说:“我们与村民签订了长达10年的土地流转合同,我们发给村民租金,村民也可以享受土地入股分红,或者到我们养殖基地做工,挣取劳务费。”

    攻克驯养难题
    驯养基地建设之初,遇到了许多事,用王英珊的话说:一切不堪回首!
    王英珊坦言,自己多年在城市闯荡,此前没有任何牛蛙养殖经验。“听取蛙声一片”这样诗意般的享受,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没有办法体会到,接踵而至的是各种困惑和难题。
    “回想当初,真是胆大,甚至是大意,单凭着‘偷’来的技术就想大干一般事业了。”王英珊和其他的股东都没有养殖技术,一开始就是靠点从别处考察学习得来的技术,或者查阅养殖书籍。
    这些“偷”来的或从书上学来的技术,没有经过大量的实践与探索,最终都不靠谱。
    王英珊介绍说:“牛蛙在野生状态下是吃活体的,但我们人工驯养过程中投喂的是饲料,这个过程就要用心驯化,如果经验不足,就可能导致牛蛙成群死去。”
    驯化过程几经失败之后,最终还是成功了,也收获了几批成品蛙。就在是事业蒸蒸日上,越走越顺的时候,王英珊又遇上了“天灾”。
    2016年9月第17号超强台风“鲇鱼”在泉州惠安沿海登陆,导致许多地方受淹、房屋倒塌、基础设施损坏、水电路讯中断,经济损失极为严重。这条大“鲇鱼”也给王英珊的牛蛙驯养基地造成了许多损失,由于受到极端天气的影响,大棚里的蛙整整死了一个月。
    “我们粗粗算一下,可能死了50万只幼蛙。”王英珊说,“没有办法形容那一个月来的心情,村里什么样的流言蜚语都有了,甚至动摇了我们股东创业的信心。”
    这次损失,也让王英珊吃一堑长一智。他对过程与结果有了许多预想,这样的预想甚至过于理想化,面对问题和困难却是束手无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养殖基地 土地 总结 驯化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