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猪技术 > 种猪饲养

法系种猪超级繁殖性能的营养与管理策略


1.法系种猪的特点

  法系猪的体型比其他系猪的体型都大,成年种猪体重能达到300千克。成熟早,利于获得高瘦肉率。产子数高,子猪生长速度快,产奶量更高。营养需要量与原有品种有较大差异,营养供给和饲养管理要求更严格。胎次间的性能变异较小,对营养、环境和管理等方面的反应更加敏感。

  2.影响繁殖性能的因素

  激素刺激、后备母猪管理、用公猪诱情、短期优饲、体况、营养

  3.后备母猪的管理

  防止生长过快。后备猪由于生长速度过快,135天~140天达到100千克,其骨骼生成时钙化不好,在以后的饲养管理过程中容易造成肢体病的发生,淘汰率高,所以要控制生长速度过快,后备猪100千克之前,最佳日增重控制在650克之内。我们推荐的饲喂方案是:体重7千克~14千克,总饲料消耗为7千克;体重14千克~30千克,总耗料为20千克;30千克~65千克之间,每千克活重每天耗料量从50克逐步增加到82克,但每头每天最多不超过2.8千克;65千克~100千克和100千克分娩母猪每天每头2.4千克~2.8千克。但要注意的是饲料的推荐量要与饲料的营养浓度适量调整。

  防止后备猪群肢蹄病的发生。为了防止种猪肢蹄病的发生,除了控制后备猪育成过程中日增重不超过650克以外,还要注意种猪的饲料质量,法系种猪对饲料中的能量、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的要求比其他品系猪高很多。

  圈舍地面也是造成肢蹄病的原因之一,30千克子猪饲养在橡胶地面易造成腿病,育肥猪和后备猪舍水泥地面过于光滑或粗糙都易造成肢体病的发生。

  4.延长种猪使用年限

  注重后备猪的培养。后备猪体重在100千克体重之前日增重控制在650克之内,提早转到后备母猪舍,提高其适应环境的能力,限饲可避免相互之间的抢食,避免出现过肥或过瘦的猪只(见表1)。

  营养与骨骼发育。初产母猪的骨质脆弱,比经产猪更易发生骨折。造就健康骨骼的营养要求是让母猪在第三胎之前骨骼重量达到最大。饲料中高水平的钙和磷有助于强健骨骼。法系猪对锌、生物素和B族维生素的需求比较高。初配前控制生长速度有利于延长使用年限。过肥或体重过大对延长种猪使用年限很不利。

  初次配种的目标。法系猪的初配日龄为220天~250天,体重在160千克~170千克,配种时的背膘厚度为13mm,初产时的背膘厚度为20mm。第一次配种最好在第三个发情期,最早也应在第二个发情期,有利于种猪延长使用年限。

  5.妊娠母猪管理

  妊娠母猪采用多阶段饲养方案:妊娠初期。妊娠期的最初几天采食量过大会对胚胎存活产生不利影响,配种后的最初3天采食量保持在每天2.2千克~2.4千克。

  妊娠中期。妊娠一个月至妊娠84天,本阶段是矫正体况评分的最佳时机,应让母猪达到最佳体况评分(3分),母猪的饲喂量要由体况评分确定,最好是单栏饲养,便于调整母猪的体况,饲料饲喂一般在1.5千克~2千克,注重母猪每日的营养摄入量,根据饲料的营养浓度不同调整饲喂量,适当的脂肪沉积有利于提高出生子猪的品质,并使分娩更顺利。

  妊娠后期。妊娠后期为妊娠最后30天,是胎儿和乳腺发育期,应提高饲喂量15%~20%,达到2.5千克~3千克,避免分娩时过肥,体况评分最高在3.5分,有利于母猪分娩和泌乳机能启动,妊娠期的最后一个月切忌膘情下降。

  评分与饲喂量的调整(见右上图及表2、表3)。

  6.哺乳母猪的管理

  哺乳期是母猪生命中最重要的阶段,该阶段采用的饲养方法将对子猪的品质以及下一胎母猪繁殖潜力的发挥,甚至终生的生产率都有重要的影响。

  饲养目标:满足泌乳的营养需要。体重较大的子猪先断奶。较少的哺乳期失重,力求摄入足够营养。

  泌乳阶段的饲养策略应为力争达到最大采食量,提高食欲的措施有:饲喂适口性好的饲料,以饲喂营养丰富而平衡的日粮,饲料要求新鲜,避免不卫生、陈旧或有异味,夏季饲喂高能日粮。增加饲喂次数,添加糖或其他食欲促进物质(特别是夏季),供给充足饮水,夏季选择气温较低时饲喂,即清晨和傍晚,避免断奶前的喂量不足,在产房期间避免应激。

  饲料的营养水平固然重要,但相对于哺乳初期的饲养管理来讲,却处于从属地位。

  产后10天内饲料喂量保持产前的水平,产前切忌过分减少饲喂量,(2.4千克~2.6千克)否则易增加便秘的几率(2.4千克~2.6千克),便秘的发生与产死胎是成正比的。产前的饲料和饮水要充足,切忌分娩过程过长,母猪需要足够能量,产后逐步缓慢增加饲喂量:每天增加400克~500克,日喂2次~3次,粉料优于颗粒,最高喂量每天8千克~9千克。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母猪 饲料 品种 几率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