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以来,我国大部分地区出现生猪、猪肉价格暴涨现象,创下建国以来的最高纪录,局部地区精肉一度卖到28元/公斤,此次生猪、猪肉价格暴涨引起了国务院以及各级政府和媒体的广泛关注,一时间成为人们讨论的热门话题,一些学者、专家纷纷对生猪、猪肉价格暴涨原因进行了分析,其主要观点可归纳为:本次猪肉价格暴涨最直接的原因是生猪存栏严重不足,这是多种因素叠加导致的,其中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占主导地位,饲料原料价格上涨起到催化作用,“无名高热病”等疫病的发生更加剧了价格暴涨。
在上述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还有一个因素不容忽视,即生猪散养户的大量退出,且退出速度之快令人深思,为什么会出现这一局面呢?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的原因:1.农户养猪面临着价格和生产的双重风险。2.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对养猪的依赖性大大降低。3.国家缺乏对农户散养猪的扶持。4.农民在“产-加-销”的产业中一直处于不利的地位,从单位时间劳动效率的分析比较来看,农户、贩运商、屠宰商、零售商仍以农户散养为主,虽然这种家庭养殖总体上呈下降趋势,但据有关研究表明,生猪供给的70%来源于散养农户,25%来自于饲养专业户,其余5%来源于规模养猪场,从这一数据可以看出,决定生猪供应的主要因素还是广大农民的个体养殖,这样,当农民个人养猪量出现锐减时,市场上的生猪、猪肉价格必然要上涨,由此可见,在当前我国生猪生产的条件下,生猪散养模式应具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生猪散养模式的优势
1.生猪散养的生产成本低。其一,饲养成本。对比规模饲养和散养的日增重及饲养期限,可以判断规模饲养的效率更高,但农户散养的生猪对精饲料的使用量比规模养猪少,而是消耗大量的青粗饲料,这说明了农户的副业性养猪大量利用了耕种农业的副产物,农户利用简易的猪圈及自产的谷物或农产品进行饲养,其支出现金比较少,与此相反,规模养猪的饲料基本上都利用配合饲料,其饲料报酬虽然高于副业养猪,但也造成了直接生产费比农户高。其二,劳动力成本低。生猪散养与规模饲养在成本上最大的差别在于用工作价,对于就业渠道很窄的农户而言,其闲暇时间的收入可视为零,因而这种经营方式下生猪的生产成本最低。据统计,农户散养的成本高于专业户和规模饲养方式,原因在于核算劳动力成本时,并没有区别处理,而是按统一工价对劳动力成本进行核算,这同实际情况有很大差异,因而高估了生猪的生产成本。
2.有利于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般而言,农户传统的养猪方式具有技术合理性,在农民人均收入较低、耕种农业的生产手段不够发达的时期,农户的副业养猪在自给性的动物营养源、有机肥料源两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这也是长期以来农民保持养猪传统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受土地政策的影响,我国耕种农业的规模较小,农户把零散性的副业养猪作为大耕种农业的补充,以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一方面耕种业为养猪提供了“绝对饲料”,另一方面养猪为耕种业提供了有机肥料,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养猪可视为一种储蓄手段。农户在生猪饲养过程中,主要以自产的谷物或副产品进行饲养,其现金支出较少,而且对副产品的利用还构成了一种循环经济流,符合现代经济发展观,农户现金的支出只有仔猪费和防疫费用等,而生猪出栏却可以带来数百元现金收入,在农户收入水平相对较低的背景下,生猪饲养表现为储蓄的一种手段,具有经济的合理性。
4.缓解粮食偏紧的矛盾。目前,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但供求的平衡状态并没有改变,仍然需要动用库存满足每年近5000亿公斤粮食需求,农户一方面利用大量青贮饲料代替精饲料,另一方面以粮食副产品喂猪,能够有效节约饲料粮。
5.调节市场上生猪供给量的有效手段。农户散养生猪并不是其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因而生猪价格波动对其规模不可能有大的影响,正是这种千家万户小规模养殖,对生猪供给总量起到了库存调节作用,当价格跌至非盈利区、供过于求时,农户会延迟出栏期或留作消费,而在生猪供不应求时,农户会及时抛售生猪,以获取高利润。
二、生猪散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zhu/5/2009-07-06/5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