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种化程度和生产水平有待提高 我国肉牛繁育体系不健全,肉牛种群少,种公牛后裔测定刚刚起步,育种进展缓慢,我国黄牛改良率不足15%,本地良种肉牛及外来改良牛之和仅占35%,与国外肉牛业生产所用的专门化品种杂交配套系有很大差距。
能繁母牛数量减少,牛源供应紧缺 近年来,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广应用,加之受母牛养殖效益低、饲料价格高、奶价、牛肉市场价格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我国肉牛数量一度呈萎缩状态,牛存栏量有下滑趋势。肉牛养殖“杀青、杀母”现象突出,后备母牛不足,牛源供应紧缺,造成加工企业遭遇“牛荒”。
生产周期长,发展资金不足 国外15月龄~18月龄肥育去势公牛平均屠宰重为582千克,母牛产犊间隔不超过12个月;而我国出栏肉牛中18月龄的商品牛很少,6月龄的商品牛根本没有,一头肉牛从配种受孕到产犊需要9个半月,从犊牛到育肥牛出栏又需要18个月~20个月,生产一头肉牛需28个月~30 个月,加之肉牛养殖投资大,周期长,一个存栏20头牛的养殖户,仅购入架子牛就需7万~8万元,加上固定投资和饲料费至少需要投10万元。因此,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规模化养殖的重要因素。
产业一体化发展程度低,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 肉牛养殖产业链不完善,一体化程度低;养、加、销各环节连接不紧密;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连接不紧密,利润分配不合理,带动性不强;相互之间尚未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化机制。目前所形成的龙头企业大多是初级粗加工产品多,精深加工、品牌产品少,高附加值产品更少。
发展目标及措施
肉牛 采用开放核心群育种体系、BLUP遗传评估、遗传种质检测技术,对我国良鲁西黄牛、秦川黄牛、南阳黄牛和引进肉牛品种进行选育提高,保持其肉质好、大理石花纹好、抗逆性强的特点,突破我国黄牛生长速度慢、后躯欠丰满、泌乳量低的缺点,培育我国优质肉用牛新品系,提高肉牛自我制种、供种能力。
加大对母牛养殖扶持力度 建立能繁母牛养殖直补制度,采取政策性奖励机制,鼓励和引导规模化养殖母牛;扶持肉牛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区域内母牛养殖和肉牛饲养的基本平衡,避免牛因长途贩运而带来的应激反应和疫病风险。
加快良种化进程和技术推广 对使用优质冻精改良牛群给予补贴,加强肉牛品种培育和饲养管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积极推广肉牛自繁自养和直线育肥技术,鼓励饲养乳肉兼用型肉牛品种,进一步提高肉牛养殖效益。
快速提高养牛业生产科技水平 在积极开展养牛业科技自主创新研究的同时,以企业为主体,科研教学单位为技术依托,广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的组装集成和产业化生产示范,加速形成我国养牛业发展的科技支撑体系,培育现代高科技养牛企业,提升养牛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整体素质,改善乳肉及相关制品的安全与质量。
加强产业发展资金的支持 加大对规模化肉牛养殖,特别是母牛饲养的信贷扶持,创新信贷担保和抵押方式,放宽贷款额度和时限,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给予贷款贴息、贷款展期和免收罚息等优惠政策。积极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肉牛养殖,促进肉牛规模化养殖的快速发展。
积极发展产业化经营 大力发展以养殖户为基础、基地为依托、企业为龙头的肉牛产业化经营方式,形成产业链各个环节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进一步延伸产业链,发展牛产品精深加工,鼓励企业通过订单收购、建立风险基金、返还利润、参股入股等多种形式,与养殖户结成稳定的产销关系和利益联结机制,更好地发挥企业的龙头带动作用;积极扶持合作社、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使其在维护养殖户利益、为养殖户提供服务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
稿件来源: S--三农在线-中国畜牧兽医报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n/3/2009-09-09/1293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