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牛技术 > 饲养管理

德国德系西门塔尔牛育种体系介绍


德系西门塔尔牛(弗莱维赫牛)是由瑞士西门塔尔牛和德系红荷斯坦杂交,并引入部分其他品种血液选育而成,有近150年的育种历史。尤其在广泛推广人工授精和胚胎移植技术后,育种体系不断完善和发展,乳肉生产性能也得到显著提高。无论公牛还是母牛,选择的主要依据都是基于经济效益的总性能指数BZW(CezamtZuchtwert)和外貌体型评定,因此,准确的遗传评定结果是育种的前提和基础。此外,政府、农户、育种协会和人工授精协会也是育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通过制定育种法来规范育种登记、人工授精等工作,农户通过会员制的形式加入地方育种协会和人工授精协会,它们之间形成了既相对独立又互相依靠的系统———科学的德系西门塔尔牛育种体系。
  德系西门塔尔牛遗传评定方法
  德系西门塔尔牛遗传评定工作分别由德国和奥地利的3家相对独立的机构联合完成。目前政府对弗莱维赫牛选择的主要依据是总性能指数,每隔3年~5年,根据市场价格对总性能指数进行调整。GZW不仅是个体综合经济效益指数,同时,也反映了德国弗莱维赫牛的育种目标,即在追求乳用、肉用和适应性协调发展的同时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乳用性状遗传评定 德国家畜育种研究所于2002年开始和芬兰合作,联合开发了适用于弗莱维赫牛和德国黄牛的多性状约化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模型中将泌乳量按不同的胎次划分为3个不同的相关性状,同时,通过正交变换,大大减少了方程组的个数,节省了计算时间。由于不同地区数据环境效应差别较大,模型中还考虑了方差异质性,以提高遗传评定的准确性。乳脂量和乳蛋白量也是采用同样的模型进行分析,所公布的育种值为3个胎次的平均育种值,用305天的产量表示(从第8天到312天),即305天泌乳量、乳脂量和乳蛋白量。
  遗传基础是设某一时期之前的3年内出生的所有在册公牛,平均育种值为100,并逐年向前滚动。与传统的全期动物模型相比,采用多性状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会影响到公牛的排序,尤其对母牛排序影响更大。这主要是由于新的方法是从测定日水平对环境效应进行校正,并考虑了异质性方差,因此遗传评估的准确性更高。
  随机回归测定日模型的另一优越性体现在它更适用于德国和奥地利进行国际间种公牛联合育种,还可以同时估计泌乳持续力(即60天的泌乳量占280天泌乳量的百分比),这些改进对于弗莱维赫牛的遗传评定来说是一个新的里程碑。
  肉用性状的遗传评定
  肉用性状的遗传评定是在弗莱维赫牛、德国黄牛、品兹高尔牛和德国灰牛等多个兼用品种间同时进行的。德国和奥地利的肉用性能数据主要来自5个测定体系,即后备种公牛站内测定(测定期为112日龄到420日龄)、后备种公牛田间测定(测定期为从出生到出售时间)、站内后裔测定(测定期为112天到450天)、育肥场后裔测定和屠宰场后裔测定。测定性状包括测定期日增重、肌肉度评分、胴体净日增重、欧盟胴体等级和屠宰率等(后备种公牛的测定不包括屠宰性状)。其中,肌肉度评分是指从1分(极瘦)~9分(极胖)的线性评分方法;欧盟胴体等级是由专门评定人员根据胴体产肉量(E、U、R、O、P)和脂肪含量(1、2、3、4、5)对胴体的分级标准,E3为最高等级;胴体净日增重是在假定出生重为零的条件下计算的,因为在德国不测量犊牛的出生重。
  受测定费用等限制因素,目前所使用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于屠宰场。统计分析模型为多性状动物模型,固定效应中包括品种效应。目前的肉用指数包括3个目标性状:胴体净日增重、欧盟胴体等级和屠宰率。
  适应性的遗传评定 适应性包括使用年限、繁殖力、产犊难易度、死胎率、体细胞数和泌乳速度。繁殖力是指90天不返情率,即1头公牛的所有与配母牛在第一次输精后90天内不返情的比例。它是反映个体适时产生后代能力的指标。在德国,除荷斯坦以外,其他品种牛的繁殖力都是用同样的动物模型来估计。
  德国产犊难易度采用4分制标准,A为无需助产或1人助产,B为1人以上或机械助产,C为兽医助产,D为手术。死胎定义为产死胎或犊牛48小时内死亡。由于阈性状模型计算时间长,需要相当于线性模型3倍~5倍的时间,所以他们在产犊难易度和死胎率的评定中首先将观测值根据出现的频率进行转换,然后用基于BLUP的多性状动物模型进行育种值估计。
  在体细胞数的分析中采用的是多性状测定日模型。体细胞数是反映乳房健康程度的重要指标,弗莱维赫牛的平均体细胞数仅为18万,这也是该品种的优越性所在。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公牛 品种 西门塔尔牛 母牛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