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把“治未病”理念延伸到动物生产中


  近年来,口蹄疫、禽流感等动物疾病给全球大部分国家的养殖业造成巨大打击,构建动物“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是健康养殖、预防畜禽疾病的好方法——

  1996年,世界卫生组织在《迎接21世纪挑战》报告中指出,“21世纪的医学,不应继续以疾病为主要研究对象,而应以人类健康作为医学研究的主要方向。”这表明,世界医学的发展重心已从“治病”向“防病”转移。2007年以来,我国开展了“治未病”试点研究工作。笔者将中医“治未病”的理念引伸到动物健康养殖、疫病防治中,目的是倡导构建动物“治未病”预防保健体系。

  医疗实践告诉我们,对待动物的医疗需要从以疾病诊断治疗为中心转向促进动物健康为中心,动物“治未病”的提出是一种理念上的创新。

  没有动物的健康就没有人类的健康

  近十几年来,从SARS、禽流感、超级结核病到现在的甲型H1N1流感,各种新变异病毒出现的频率好像在跟人类的医疗科技赛跑。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曾光说,现代传染病大致有新发传染病和卷土重来的传染病两种,在自然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下,病毒变异到一定程度就会暴发相应的传染病。如高致病性禽流感,原本只感染陆地家禽,对水禽和哺乳动物并不致病,但由于禽流感病毒对哺乳动物的毒力发生变化,不仅能使水禽感染、发病、死亡,而且祸及人类。

  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野生动物是自然疫源地中病原体的巨大天然储藏库,历史上许多重大的人类疾病和畜禽疾病都来源于野生动物。陕西师范大学教授李建科说,许多传染病,如禽流感、新城疫、鼠疫、口蹄疫、狂犬病、猴天花病、登革热等都是来源于野生动物,或者其主要宿主和传播媒介是野生动物。

  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郑增忍说:“生活范围的不断拓展,使人们不断破坏和入侵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增加了受病毒感染的几率;森林的大面积砍伐,迫使野生动物离开原先的生存领地,将病原体直接或间接地带到人类社会。野生动物所携带的病原体极其复杂,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天然病源库。许多病毒在动物体内相安无事,一旦与人接触传染发生变异后,就容易引发疾病。”

  中国疾病控制中心研究员徐建国提出,目前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丧生在人类口中,一旦误食含有病毒的“野味”,很有可能导致新的传染病流行。

  坚持预防为主人病畜防

  “治未病”包括三层含意:一是未病先防。因为动物许多疾病往往一开始处于隐潜阶段,而实际上已潜伏着严重的隐患,“治未病”就是在动物发病之前预防其疾病的发生。二是既病防变。在动物已病的情况下,与已病部位相关的脏器往往处在病前状态,“治未病”就是在已病之后防止其进一步发展。三是“瘥后防复”,就是动物在病愈之后,防止其复发。

  郑增忍提出,一是坚持预防为主,人病畜防,把关口前移,强化兽医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二是开展人畜共患病现状的调查,持续开展人畜共患病流行病学监测,建立数据库,并实现信息共享,实行重要人畜共患病监测预警。三是推动畜禽养殖方式改进,提升畜禽生产安全水平。

  徐建国提出,畜禽养殖是防控人畜共患病的关键环节,要严格控制抗生素的使用,特别是杜绝在饲料中违禁添加抗生素的行为,否则动物和病原体都会产生耐药性,传染病发生后就将无药可治。同时,加强畜种在引进过程中的疾病风险评估,把风险降低到可控范围内。对于动物性产品,要严格检验检疫,把可能带来的病原体挡在国门之外。

  构建动物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动物“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是为了确保向民众提供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性,是以动物健康为目标,做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为了达到动物预防保健目的,提倡在配合饲料中按比例添加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或植物提取物添加剂。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计成认为:“植物提取物具有抗菌、抗氧化和调节动物机体免疫功能等生物活性,目前广泛用于饲料添加剂。作为抗生素生长促进剂的替代品,它可以改善饲料品质,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发病率,从而提高动物的生产性能。”

  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王恬撰文:“中草药中有效成分绝大多数呈有机态,如寡聚糖、多糖、生物碱、多酚和黄酮等,通过动物机体消化、吸收再分布,对病原菌和寄生虫产生抗药性,机体内无药物残留,可长时间连续使用,属无残留、无公害的绿色饲料添加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植物提取物 野生动物 免疫 饲料添加剂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