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张茂荣(右)和张茂胜一起观察豆浆鸡的生长情况
“咯咯,咯咯……”11日一大早,黔江区石会镇黎明居委7组村民张茂荣、张茂胜兄弟俩一边唤着桑园的鸡群,一边将几桶豆浆倒进饮水器里。一大群鸡听到呼唤声后扑腾扑腾地跑过来,围着饮水器喝着豆浆。“力争在几年内,让合作社的产品覆盖整个渝东南,让‘豆浆鸡’成为当地村民增产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产业。”张氏兄弟说。
同为司机同当鸡倌
张茂荣和张茂胜不但是亲兄弟,而且都曾开过车。他们有5兄弟,张茂荣是老二,今年47岁,张茂胜是老三,今年45岁。张茂荣当过兵,退伍后在黔江区丝绸公司开车,2000年因病提前退休。张茂荣是黔江区石油公司的司机,与公司解除合同后又干了近10年的个体司机。
“我们哥俩开了多年的车,开车时间久了,总想换一下工作做。”张茂荣说,经过商量,他们决定利用老家较宽的地块养鸡。
2004年,张氏兄弟在老家搭了几个棚子,养起鸡来。“那时,我们没有合作,是分开干的。”张茂荣说,由于没有技术,他们买来的几百只鸡苗大多没有成活。
2005年的一次偶然的机会,他们认识了湖北恩施一家肉鸡公司的老板,老板建议他们给公司养肉鸡,公司包技术、包产品回收。“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理就答应了,接着,只用几天时间就把养鸡场办了起来。”张氏兄弟说。
兄弟俩通过公司技术员传授和自己在书本上的学习,很快掌握了养鸡技术,所养的鸡不但肥大,而且成活率很高,得到公司的肯定。“在给公司养鸡的3年里,我们既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学到了过硬的养鸡技术。”张氏兄弟说。
联手开办养鸡场
在给公司养鸡两年的时间里,兄弟俩发现养鸡有很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兄弟俩决定辞掉公司的业务,联手开办养鸡场。针对农村土鸡市场看好的行情,兄弟俩把养殖土鸡作为今后的发展方向。2007年,张氏兄弟养鸡场正式投产。
兄弟俩先是引进雏鸡喂养,养成成品鸡后到黔江各地的市场销售。由于兄弟俩养的鸡肥,成活率高,一时间成了当地有名的养鸡大户。
看到张氏兄弟养鸡成规模了,村民们就来找兄弟俩拜师学艺。“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盛开春满园。一家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是富。”张茂荣说,于是只要有村民来学养鸡技术,兄弟俩都会毫不保留地传授,“要鸡苗提供鸡苗,要饲料给饲料,要药物提供药物。”
养鸡的村民多了,兄弟俩就开始养育雏鸡,也称脱温鸡,就是从孵化厂买回刚孵化出的小鸡喂养,养成鸡仔后,出售给村民,村民再养育成商品鸡。育雏鸡由于鸡体刚脱离蛋壳,没有免疫力,如果没有较好的设施和技术,成活率较低,就会给村民造成经济损失。“我们从广西、南宁、柳州等地运回育雏鸡来喂养,利用自己的设备和技术,养成适应自然环境生长的鸡仔后出售给村民,村民养鸡的成活率就能达到90%以上,村民没有了成活率的风险,我们也就间接给村民增加了经济收入。”
在张氏兄弟的带领下,当地年养鸡5000多只的村民就有60多户,这60多户村民都通过养鸡走上了致富之路。“我每年养鸡8000多只,按市场价每只卖30元计算,每年可收入24万多元。这都全靠张氏兄弟的帮扶呀!”村民吴天武说。
成立养鸡专业合作社
“要想做大养鸡这块蛋糕,就得扩大养殖规模。只有扩大规模才能让更多的村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张氏兄弟说。
今年初,在实施万元增收工程中,张氏兄弟改圈养为林下放养,并租赁300多亩桑园,走出了桑鸡种养的林下经济模式,同时成立了圣云桑地土鸡专业合作社,宗旨为以张氏养鸡场为载体,发展养鸡村民加入合作社,合作社为会员提供技术服务、鸡苗、器具、药物、饲料等。截至目前,合作社已有养殖基地300多亩,办公场所500多平方米,养育雏鸡4万只,成鸡4万只。社员达70多户。“基地今年计划养育雏鸡50万只,养育成鸡3万只,产值将达到340多万元。”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10-04-14/1370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