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禽类大肠杆菌病的综合控制


近年来,大肠杆菌病已成为制约养禽业迅猛发展的一大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给养禽业带来了威胁,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就目前国内具体情况而言,大肠杆菌病的成因,主要是原发性、诱发性和继发性三种情况。
原发性
据检测,随意采取1g健康鸡的粪便样品,用微生物学方法计算,常常含有100万个大肠杆菌,虽然大多数是非致病性的,但也有为数可观的致病性的,其血清型为O1、O2、O35、O78等。这些大肠杆菌菌株,从鸡粪中飘逸出来,随空气飘散,鸡只一呼一吸,就有可能落在呼吸道黏膜上,借助菌毛黏附,得以在上皮“定居”,从而获得入侵“通道”。当鸡因饲养条件差,抵抗力下降时,致病性大肠杆菌便通过“通道”侵入鸡体内,呈现急性败血症或亚急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等。
诱发性
我们常说的“慢呼”即支原体是公认的大肠杆菌诱因病。支原体病和大肠杆菌病在养鸡场病例中常常表现密不可分。美国禽病专家在描述这一状况时曾经这样说过,支原体病和大肠杆菌病一旦结合,将成为一种顽症。因此,净化大肠杆菌病诱因,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还是以支原体为例吧,如果祖代鸡场净化了支原体,而父母代鸡场又具备严格的支原体根除措施,那么,商品鸡饲养户鸡群大肠杆菌的发病机会就会少得多了。
大肠杆菌病的诱因还有白痢杆菌病、出血性肠炎等。
继发性
当饲养环境中的病毒,如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法氏囊炎等病毒,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它们便会发病;强毒首先攻击鸡体,使鸡体抵抗力下降;继而强毒在鸡体内发作,出现典型症状。此时,环境中的大肠杆菌,或随强毒之后进入鸡体感染,或待鸡体衰弱后进入鸡体发病。这种跟随强毒之后进入鸡体发病的大肠杆菌病,我们称之为继发性大肠杆菌病。
致病机理
  大肠杆菌血清型多,抗原结构复杂,目前已知有173个O抗原、74个K抗原、53个H抗原和17个F抗原(菌毛抗原)。据国外研究报道,感染家禽的血清型主要是O、O、O、O;而我国高崧等的研究表明,感染我国家禽的主要血清型是O、O、O、O、O、O;卢中华等的研究则以O、O、O、O、O、O、O为主。这些研究结果不仅表明感染我国家禽的大肠杆菌主要血清型与国外的不同,而且表明我国不同地方其主要血清型也有不同。由禽类分离获得的大多数血清型的菌株仅对禽类有致病性,然而近年来污染禽肉的O:H菌株的出现,引发人类的出血性肠炎,使人们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未免心有余悸。因此,控制禽类的大肠杆菌病,也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
致病物质 定居因子(Colonizationfactor,CF);也称黏附素(Adhesin),即大肠杆菌的菌毛。致病大肠杆菌须先黏附于宿主肠壁,以免被肠蠕动和肠分泌液清除。使人类致泻的定居因子为CFAⅠ、CTAⅡ(ColonizationfactorantigenⅠ、Ⅱ),定居因子具有较强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
  肠毒素:是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在生长繁殖过程中释放的外毒素,分为耐热和不耐热两种。
大耐热肠毒素(Heatlabileenterotoxin,LT):对热不稳定,65℃经30分钟即失活。为蛋白质,分子量大,有免疫原性。由A、B两个亚单位组成,A又分成A1和A2,其中A1是毒素的活性部分。B亚单位与小肠黏膜上皮细胞膜表面的GM1神经节苷脂受体结合后,A亚单位穿过细胞膜与腺苷酸环化酶作用,使胞内ATP转化cAMP。当cAMP增加后,导致小肠液体过度分泌,超过肠道的吸收能力而出现腹泻。LT的免疫原性与霍乱弧菌肠毒素相似,两者的抗血清交叉中和作用。
耐热肠毒素(Heatstableenterotoxin,ST):对热稳定,100℃经20分钟仍不被破坏,分子量小,免疫原性弱。ST可激活小肠上皮细胞的鸟苷酸环化酶,使胞内cGMP增加,在空场部分改变液体的运转,使肠腔积液而引起腹泻。ST与霍乱毒素无共同的抗原关系。
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的有些菌株只产生一种肠毒素,即LT或ST;有些则两种均可产生。有些致病大肠杆菌还可产生vero毒素。
  其他 胞壁脂多糖的类脂A具有毒性,O特异多糖有抵抗宿主防御屏障的作用。大肠杆菌的K抗原有吞噬作用。此外,肠黏附性大肠杆菌(EnteroadhesiveE.coli,EAEC)也可引起腹泻,但对其发病机理与血清型尚不了解。EAEC不侵入肠上皮细胞,不产生LT或ST,也无VT毒素。唯一特征是具有与Hep-2细胞(人喉上皮细胞癌细胞系)黏附的能力,故也称Hep-2细胞黏附性大肠杆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毒素 大肠杆菌病 抗原 免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