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禽病防止问题及该经措施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养禽业生产迅猛发展,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新品种的引进,饲养环境污染的日益加重,加上对疫病防治的人力物力投入不足,以及兽药市场的不规范,致使禽病的发生更加复杂。
我国禽病发生的新特点
新发生的禽病种类多,防治工作量不断增大,随着养禽业的不断发展,以及商品贸易的增加,集约化饲养管理经验缺乏,防疫卫生技术跟不上等原因,致使新的禽病不断出现,诸如鸡传染性贫血、禽传染性支气管炎、鸡传染性法氏囊病、鸡产蛋下降综合征、鸡病毒性关节炎、禽流感、包涵体肝炎、雏鸭病毒性肝炎、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J型淋巴白血病、番鸭细小病毒病、鸭疫里氏杆菌病、肉鸡腹水综合征和隐孢子虫病等。据有关资料不完全统计,对我国养禽业构成威胁和造成危害的疾病已达80多种,涉及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其中以传染病最多,约占疾病总数的75%以上,所造成的损失也最大。细菌性疾病呈上升的趋势。不但禽病种类增加,发病禽的种类也在逐渐增多。因而我国禽病防治任务也越来越重,工作量也越来越大。就目前我国禽病防治技术力量而言,尚远远不能满足我国养禽业发展的需要。
部分病原出现新的变化,疫病的发生呈非典型化。在疫病的流行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病原的毒力常发生变化,出现亚型株且变异速度明显变快。由于病原的抗原性、致病性及组织嗜性的变异,加上禽群中免疫水平不高或不一致,致使某些禽病在流行病学、症状和病理变化等方面出现非典型化变化,发生非典型化感染或发病,出现新的特征,导致临诊症状变得更加复杂,准确诊断难度加大。如非典型新城疫(产蛋下降和慢性死亡较多,其他症状不明显)就是最明显的例证。传染性法氏囊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都出现了超强毒株的报道。对于控制超强毒株,除提高改进疫苗质量外,还应着重考虑减少病毒造成的环境污染,加强卫生消毒等措施。抗原结构的变异和血清型多变,使得传统病原血清型及耐药菌株日益增多,使一些疫苗的预防控制越来越困难。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以前在我国流行的主要是呼吸型,二十世纪90年代出现了嗜肾脏型,近年来又出现了腺胃型,使得疫苗的研究变得越来越困难。如果使用的疫苗与流行株血清型不符,常导致免疫失败。如鸡马立克氏病,在二十世纪70年代,野外毒株主要是一些强毒,到80年代,一些国家出现了超强毒,而90年代,在美国和欧洲又出现了超强毒株,每一次流行性毒株毒力的增强,都导致现有疫苗的免疫失败。可见,未来家禽传染病无论在流行上还是致病机理上都会越来越复杂,这对我们兽医工作者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环境污染严重,增加了疫病传播机会。我国养禽业环境污染相当严重,制度不健全,隔离不严,养殖条件简陋,饲养密度过大,环境消毒不彻底等都是直接原因。另外,病死家禽处理不当,乱扔病死家禽,使病原到处扩散,也是造成环境污染的直接原因。更有甚者,一些不法商人为谋取暴利,收购倒买倒卖病死禽肉,不仅加剧了环境污染,而且严重危害了消费者的身体健康。由于环境污染,增加了疫病的传播机会和耐药菌株的产生,阻碍了我国养禽业的发展。
混合感染不断出现,多病联发或并发增多,增大了防治难度。在生产实际中,随疫病的增多,养殖密度的加大,加上环境消毒不严,预防措施不力等原因,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病原同时感染,继发感染或病原的混合感染,在许多养殖场变得很普遍。目前,生产中发生的禽病,有多种病毒病同时感染的,如新城疫和传染性支气管炎;有多种细菌病同时发生的,如大肠杆菌和支原体病;有病毒和细菌混合感染的,如传染性支气管炎和大肠杆菌病;有病毒和寄生虫同时发生的,如新城疫和球虫病;有细菌和寄生虫同时发生的,如大肠杆菌病和球虫病;有遗传因素和饲养管理造成的,如呼吸系统疾病。另外,一些不同的病原还可以引起相同症状的疾病,如新城疫、传染性支气管炎、传染性喉气管炎、禽流感、鸡毒支原体感染、传染性鼻气管炎、大肠杆菌病、禽痘、肿头综合征、马立克氏病、禽霍乱、鼻气管鸟杆菌病、曲霉菌病、开口病、气囊螨虫病、氨中毒、福尔马林中毒、维生素A缺乏、腹水症等都可以引起呼吸道症状。这些病原的混合感染十分多见,而单一接种某种疫苗免疫效果也不是很理想。马立克氏病、传染性法氏囊病、白血病以及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等还可引起免疫抑制。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疫病 病原 抗体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