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一起小鹅瘟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的防制


小鹅瘟也称病毒性肠炎,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鹅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常呈急性、亚急性、败血性,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特征病变为在肠道中后段产生“腊肠”样栓子,本病毒主要侵害3~25日龄的雏鹅,日龄越小越易发病,死亡率一般为40%~80%,当与其它细菌混合感染时,死亡率迅速增加,可达100%。
沙门氏菌病又名副伤寒,是由沙门氏菌属的细菌引起的一种疾病。病畜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体可随粪尿、乳汁及流产胎儿、胎衣和羊水排出,污染饲料和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因此当饲养管理差,生长环境恶劣时常与其它疾病混合感染。
一、发病情况
天津市武清区下伍旗镇某养鹅户共养白鹅1500只,2005年12月4日进雏,12月24日开始发病,全群95%以上的鹅精神沉郁、摇头厌食、嗉囔松软、喙端和蹼色发绀,排黄白色稀便。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颈部扭转两腿麻痹、抽搐而死。12月25日笔者就诊时已死亡118只。经流行病学调查、剖检变化及病毒分离与鉴定、细菌培养与鉴定及药敏试验等,确诊为小鹅瘟与沙门氏菌病混合感染,现将该病的防制情况介绍如下。
二、剖检变化
共剖检病死鹅10只,可见心包增厚、心包积液(810),肝脏肿大、充血,有黄色坏死点(610),肝脏有条状出血(310),肾脏肿大(910),脾脏出血有梅花状坏死斑(410),肠道有卡它性炎症,并有坏死点,同时还有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1010),个别病死鹅小肠后段有剥落的上皮与渗出物混合凝固而形成的长条状栓子,呈腊肠状(310)。
三、实验室检查
回归试验 无菌采取病死鹅的肝脏、脾脏,用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0%~20%的悬液,高速离心5分钟,沉淀取上清液0.5毫升皮下注射未感染此病的10日龄雏鹅5只,再取5只做对照,感染雏鹅在48小时之后全部发病,且解剖之后有明显的“腊肠”症状,与自然发病的雏鹅症状完全相同,对照组雏鹅全部健康。 细菌培养 无菌采取病死鹅肝脏,于普通琼脂培养基上划线培养,置37℃温箱中培养24小时后,形成中等大小、圆形或椭圆形,表面湿润光滑、无色半透明、边缘整齐或呈锯齿状的菌落。另挑取单个菌落接种于麦康凯和S-S琼脂培养基上培养24小时后,见麦康凯培养基上形成中等大小、无色半透明的圆形菌落,于S-S琼脂培养基上生成中等大小、圆形黑色菌落。挑取各阶段培养的单个菌落涂片,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的细小短杆菌。
药敏试验 用棉签挑取单个菌落于麦康凯培养基上均匀涂布,将药敏片贴于培养基上,放入37℃温箱中,24小时培养后,根据抑菌圈氟奇头孢、杆痢泰为高敏,强力霉素为低敏、庆大霉素、链霉素均不致敏。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检查确诊为小鹅瘟与沙门氏菌混合感染。
四、防制
1.全群皮下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每天1~2毫升/只。
2.全群用氟奇头孢、杆菌素治疗量上下午分别饮水,连续用药5天,用药时,严重者单独用药,同时用电解质饮水,以增加鹅群的抵抗力。
3.鲜大蒜捣烂,按1份大蒜加5份清水,制汁内服。
4.加强饲养管理、环境消毒,鹅舍及运动场进行清扫,并用消毒药消毒,一天一次,连用1周。经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后,95%的鹅存活,治愈之后应注意做好预防工作,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加强饲养管理保证舍内温度适宜、空气新鲜。
五、小结
1.由于20日龄雏鹅的母源抗体水平降低,又没能及时地进行疫苗接种,致使野毒入侵,导致小鹅瘟的发生。在卫生防疫制度不完善,进出人员和车辆没有消毒,雏鹅抵抗力降低的情况下,沙门氏菌趁虚而入,引起大面积发生细菌病。也可能是雏鹅本身带沙门氏菌,在机体抵抗力下降的情况下而发病。
2.了解母源抗体,基于此养鹅厂的实际情况,建议其进雏前对种鹅的免疫情况进行了解。如果种鹅群在产蛋前用种鹅用活疫苗1羽份皮下或肌肉注射,另一侧肌肉注射小鹅瘟灭活疫苗1羽份,免疫后15天到5个月内孵化的雏鹅均具有较高的保护率。鹅群仅在产蛋前用小鹅瘟种鹅活疫苗免疫1次,在第一次免疫100~120天后,再用2~5羽份剂量免疫,雏鹅群的免疫保护期可延长3~5个月。未经小鹅瘟活苗免疫鹅的后代雏鹅,在出壳后1~2天内,应用小鹅瘟雏鹅活苗皮下注射免疫,免疫后7天内需隔离饲养,防止在未产生免疫力之前因野外强毒感染而引起发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小鹅瘟 细菌 病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