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夏季蛋鸡维持高产的技术措施


产蛋鸡理想的环境温度是15~25℃,在此温度范围内生产性能最佳。环境温度超过30℃时,鸡就必须用增加呼吸次数来散发体热,随之采食量减少,饮水量增加,粪便变稀,产蛋减少,且蛋变小壳变薄,破蛋增多,给蛋鸡生产带来损失。为使蛋鸡在夏季高温期间保持高产,养殖户可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加强饲养管理,采取有效的综合技术措施。

  1降低鸡舍温度,改善饲养环境

  蛋鸡产蛋的最适宜温度13~20℃。28℃以上时,鸡的采食量开始减少,产蛋量逐渐下降:达到38℃时,产蛋量显著下降,甚至停产,有的极容易发生热衰竭而死亡。因此,要采取各种有效的措施,使鸡舍温度保持在28℃以下。

  1.1通风降温

  对密闭式鸡舍可安装风扇或吊扇,加强通风换气,促进鸡体散热,纵向通风比横向通风能获得更好的通风换气效果,是减缓热应激的有效手段,夏季舍内风速以1.0~1.2m/s为宜。湿帘是当前规模化生产最经济有效的降温措施,纵向通风结合湿帘降温预防热应激效果更好。对开放式鸡舍可安装风扇,打开所有门窗,以促进空气流通,开放式鸡舍缓解产蛋鸡热应激的最佳措施是喷水,使鸡只的体温下降。

  1.2绿化降温

  在鸡舍向阳面种植树木、藤木植物,地面种草栽花,既对鸡舍实行了绿化,又有降低热辐射,还可吸收二氧化碳,降低尘埃密度,净化鸡舍内外空气。

  1.3喷水降温

  在高温自然通风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如每天。在上午11∶00至下午16∶00最炎热的时段,舍温超过33℃时,用喷雾器或喷雾机向鸡舍顶部和鸡体喷水,鸡体喷雾降温时要在鸡只头部上方30~40cm喷洒凉水效果最好,且雾滴越小越好,在喷水的同时要保证鸡舍内空气流动,最好采取纵向通风的方式。但在舍内舍外高温高湿的情况下喷水降温效果差,这时要严格控制喷水量。

  1.4遮阳防晒

  在鸡舍的向阳面、太阳光直射的门窗和鸡舍进风口搭设遮阳网,避免阳光直射。空气经遮阳网后变凉爽进入鸡舍,可降低舍内温度2~3℃。

  1.5水帘降温

  利用抽水泵在鸡舍门口和窗口做成水帘,空气通过水帘降温进入鸡舍,可使鸡舍内温度比鸡舍外温度低5~6℃。

  2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疫病防治

  2.1降低饲养密度

  夏季密度过大时鸡易发生热衰竭症,因而应根据养鸡数量的多少结合转群,淘汰病、残、弱鸡,降低饲养密度。一般笼养每只鸡所需面积为0.4平方米,每笼3只。平地散养,以3~5只/平方米,大群饲养,每群以200只为宜。

  2.2全天供给新鲜、清洁凉水

  高温天气蛋鸡饮水量约为采食量的3~4倍。因此,要做到水槽不缺水,保证鸡全天都能饮到清洁、无污染的凉水(水温在10℃左右为宜)。换水要勤,特别是三伏天,最好每2h换1次水。

  2.3勤清除鸡粪

  夏季蛋鸡粪便较稀,湿度大,鸡粪极易发酵产生氨、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或其他异味,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舍内粪便和垫料等应及时清理(至少隔日1次),防止污染,保持舍内清洁、干燥、卫生。

  2.4清除各种应激因素

  在高温天气里,蛋鸡自身的抗病力降低,应尽量避免转群、运输、接种疫苗等一系列人为应激因素。必须进行适应,尽量选择早、晚或天气凉爽时进行。同时在饲料和饮水中可加一些抗应激药物。

  2.5防治夏季常见病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各种疾病容易流行。因此,除了正常的防疫接种外,应经常观察鸡群精神状态、粪便、食欲等有无异常现象,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做到无病早防,有病早治。应重点做好鸡球虫病的预防工作。虽然此时蛋鸡受到感染不会引起大量的死亡,但会严重影响到生产性能,应引起重视。此外还应注意大肠杆菌病、白冠病的药物防治。病毒性疾病虽然不会流行,但要注意防止局部暴发,要重点作好鸡新城疫、鸡痘、禽流感的免疫工作。

  3严格消毒措施,保证鸡群健康

  3.1鸡舍及用具的消毒

  鸡舍地面及墙壁和笼具、水槽、食槽,要选择腐蚀性小,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杀灭性强的消毒剂(如百毒杀等)进行消毒。还要注意消毒时应交叉使用不同种类的消毒剂,以利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3.2带鸡喷雾消毒

  夏天带鸡喷雾消毒不但具有杀灭病原菌、净化舍内空气的作用,而且还能降低舍温(4~6℃左右),是目前较为理想的消毒降温措施(宜在上午10点和下午3点进行)。但要注意喷雾速度,高度要适宜,雾滴直径大小要适中,所用的消毒剂一定要高效、无副作用,且粘着力强、刺激性气味小,以免引发呼吸道疾病。常用带禽消毒药使用浓度。百毒杀150mg/L;新洁尔灭0.1%溶液;过氧乙酸用0.3%的浓度;次氯酸钠0.2%~0.3%溶液。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喷雾 消毒剂 疫病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