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门(Biomune)疫苗公司和诗华大药厂(CEVA)在先后被德国的罗曼动物保健品公司和日本的瑞翁(NjpponZeon)公司收购后,博门疫苗公司于2005年又被诗华大药厂兼并。在此之前,该公司的创始人J.Leonard和R.Plylar一直持有绝大部分的股权。成立初期,博门疫苗公司在自体灭活疫苗领域成绩非凡,通过满足这些养殖者的个体需要,该公司为自己赢得了良好而持久的业界口碑。在与家禽养殖业和其它保健品企业的不断接触和交流过程中,博门疫苗公司很快拓宽了自己的产品范围,在活苗和灭活苗领域,该公司的注册产品种类应有尽有。
博门疫苗公司一直致力于痘病毒载体疫苗的研发业务,并向市场推出了大量的产品和成果,包括其专利性产品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痘病毒载体疫苗(Pox/ILT)和败血霉形体痘病毒载体疫苗(Pox/MG)等。2007年1月,该公司又首次向市场推出了其最新研制的火鸡泡疹病毒(HVT)载体疫苗。兼并博门疫苗公司后,诗华大药厂下一步将如何发展将是一件非常引人注目的事情,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Embrex农业生物科技公司和辉瑞制药有限公司
最近,美国辉瑞制药有限公司成功地收购了Embrex农业生物科技公司,不仅使其产品范围因此而拓展到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帮助辉瑞再度进入禽类医疗市场。Embrex公司的旗舰产品是禽蛋胚内注射系统(1novoject),它可以在禽类尚处卵中还未孵化时对禽类进行接种。目前,应用该项技术对18日龄鸡胚注射马立克氏病疫苗,已经成为美国肉鸡业的常规管理办法。
Embrex公司在成立之初并非是一个生物制品公司,其主要业务是针对鸡群的传染性法氏囊病和新城疫,研究和推广VNF因子控制技术。在增加了大量的投资之后,公司最近研发了一种预防肉鸡球虫病的鸡胚接种疫苗。
Embrex公司在疫苗市场上才刚刚起步,发展前景令人期待,因此,其主要收入还仍然来自于它的注射器械领域。Embrex公司向来注重服务的质量,始终以客户能获得最大利益的方式来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这将是其今后发展的一个优势。
其它公司
目前,所有仍旧在这个行业里继续努力、奋斗和打拼的美国公司都已基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除Embrex公司外,其余所有的公司都在不止一个国家或地区内拥有生产企业,它们都在美国农业部(USDA)的监督和管理下,按照良好的操作规范(GMP)标准进行
着有条不紊的生产。它们都具备强大的经济实力,在自身利益和客户利益之间保持一种均衡的态势,并把公司的未来发展建立在生产数量和服务质量上。对美国以外的生产商来说,成功距离它们也并不遥远。受个别国家的市场的地方保护主义政策的影响,注册一个全球化的产品非常困难,但是,只要有恒心和毅力,梦想就一定会实现。在这一方面,西班牙的海博莱(Hipra)公司、以色列的阿贝克(ABIC)公司、墨西哥的Avimex公司和澳大利亚的生物资源公司(Bioproperties)给我们树立了效仿的榜样和标杆,它们已经向市场国际化和一体化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在其它一些非常关键的市场上,如中国和印度等,由于当地的生物制品公司很难满足那些国际性的生产标准和监管要求,因此它们都致力于本土市场的开发和拓展。
未来展望
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美国和欧盟国家国内的家禽养殖业将停滞不前,因此,这两个地区的家禽保健品行业的扩张必须面向国际市场。美国家禽的养殖数量虽然有望继续增加,但增长速度将十分缓慢。在欧洲,政策法规和市场环境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养殖业规模的扩大,个别国家和地区的养殖数量还可能下降。
由于美国家禽的养殖数目庞大,市场蕴含巨大潜力,因此,对于那些欲霸全球的保健品公司来说,美国市场是必争之地。需要特别指出的是,目前许多国家的养殖产业都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型生产商手中,如美国排名前两位的禽肉
生产商“朝圣至尊”(Pilgrim’sPrideCorporation)公司和泰森(Tyson)食品公司合起来的养殖数量,占全国超过45%的市场份额。这种情况在巴西、泰国、南非和墨西哥等地也都普遍存在,因此,与这些养殖巨头保持良好的交际关系和密切的业务联系,对于一个保健品公司的发展来说十分重要。
改进生产方式
我大胆预测在接下来的几年内,疫苗生产方式的改进将成为家禽保健品行业的主流趋势。自我加入这个行业50多年以来,活苗或灭活苗的生产方式基本没有改变,鸡胚培养系统在禽类疫苗产业中依然处于核心地位,但是,这存在很多问题。一旦某些烈性传染病(禽流感只是其中之一)爆发,人们很难在短时间内购置生产疫苗所需的数百万只鸡蛋,即使购齐了,倘若鸡蛋有问题,整个疫苗计划也会失败。令人欣喜的是,受H5N1型高致病性禽流感疫情的推动,整个世界都在疫苗的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的科研资金,我们将有望看到一些可喜的改变。基于细胞株、发酵罐和植物细胞培养系统生产的疫苗,极有可能在未来市场占据一席之地。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07-12-07/134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