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减蛋综合征又称产蛋下降综合征,是由腺病毒引起,以产蛋高峰期产蛋量下降,产畸形蛋,软壳蛋和无壳蛋为特征。在临诊上多表现明显的症状。
本病于1976年发现并在世界各国流行,使产蛋量下降20%~40%,严重影响蛋鸡业的发展,我国也存在此病。
其临床特征为鸡群产蛋突然下降,大量出现软壳蛋和畸形蛋,蛋壳颜色变浅。
该病在许多养鸡国家如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匈牙利、澳大利亚、美国、韩国、日本等相继报道该病。我国是1992年证实有该病的存在。
【病因/病原】 引起本病的病原为一种腺病毒,对鸡、火鸡及鸭的红细胞有凝集性,这与其他腺病毒只能凝集哺乳动物红细胞不同。病毒存在于鸭体内及病鸡的输卵管、咽喉部及病鸡粪便和蛋内。它不能使鸭、鹅发病,病毒对外界抵抗力较强。
1.病原特性 鸡减蛋综合征(EDS-76)病毒是腺病毒属的病毒。病毒粒子大小为76—80纳米,呈20面体对称,是无囊膜的双股DNA病毒,衣壳的结构,壳粒的数目等均具有典型腺病毒的特征。对乙醚不敏感,pH耐受范围广,如pH3时不死。加热5612可存活3小时,60C30分钟丧失致病性,70℃20分钟完全灭活,室温条件下,至少可存活6个月以上。0.1%甲醛48小时,0.3%甲醛24小时可使病毒灭活。
EDS-76病毒能凝集鸡、鸭、鹅、鸽等禽类的红细胞。目前世界各地所分离到的EDS-76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
EDS-76病毒能在鸭胚和鹅胚中增殖,也能在鸭肾细胞、鸭胚成纤维细胞、鸭胚肝细胞、鸡胚肝细胞、鸡肾细胞和鹅胚成纤维细胞培养物上良好生长。
2.病料的采取和处理 采取病鸡的输卵管、泄殖腔、鼻黏膜、变性卵泡、无壳软蛋等作为被检材料。把组织磨碎制成乳剂。冻融3次,离心,取上清液,加入青、链霉素各1000单位(微克)/毫升,置于4度作用2小时。对其他病料作无菌处理后,供病毒分离和攻毒用。
3.病原的分离培养
(1)鸡胚接种 取处理过的病料接种9~12日龄鸭胚的尿囊腔,38℃继续孵育,弃去24小时内死胚,收获48~96小时存活的鸭胚尿囊液,将收获的鸭胚尿囊液继续接种10—12日龄鸭胚尿囊腔进行传代培养。每代鸭胚尿囊液都用鸡红细胞做血凝试验检测尿囊液中的血凝素,即使对阴性尿囊液也应至少传2—3代。王川庆(1994)应用平板红细胞HA试验对EDS-76病毒进行了快速定性检验,此法可用于种毒的筛选。
(2)细胞培养 将病料接种于已长成单层的鸭胚成纤维细胞,37℃继续培养数日,观察致细胞病变效应(CPE)和核内包涵体,然后收获,反复冻融,做血凝试验,如无CPE,则应至少盲传2~3代。
4.病毒的鉴定
(1)人工感染试验 用分离毒株接种无EDS-76抗体的产蛋鸡,可观察到与自然病例相同的症状及产蛋异常变化。
(2)用已知EDS-76阳性血清与收获的HA阳性尿囊液做HI试验,确定之。
此外,免疫荧光和病毒中和试验也可用于病毒的鉴定。
【病因附图】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和发病日龄。各日龄的鸡均可感染,产褐色壳蛋的肉用鸡的种母鸡最易感,产白色壳蛋的母鸡患病率低。在产蛋高峰期和接近产蛋高峰期发病高潮,其自然宿主是鸭或野鸭。
2.传播途径 鸡体内的病毒可经种蛋传染给下代雏鸡,这是本病传播的重要方式,病毒在体内长期潜伏,一直到产蛋高峰期才发病,另一种传播方式是污染饲料、饮水,经消化道感染健康鸡,传播缓慢,同时有些弱毒疫苗是由非特异性病原的鸡胚制作的,其中含有EDS-76,注射或饮水且易于传播本病。鸡鸭混养,注射针头也可以传播此病。
各种年龄的鸡对EDS-76病毒都易感。鸭、鹅是自然宿主。有报道珍珠鸡可被自然感染,并可产生软壳蛋,未见鸟骨鸡、火鸡、雉鸡在自然条件下被感染。从某些野禽(白鹭、鲱鱼鸥、猫头鹰、鹳等)的血清血检出了EDS-76病毒抗体。
病毒经受精卵垂直传播是EDS-76病毒的主要传播方式。鸡与鸡之间接触以及被病毒污染的饮水、饲料和器具,带毒的鸭、鹳和某些野禽,也起到传播的作用。
EDS-76病毒水平传播的速度较慢,且有时呈间断性,有资料介绍,经11周的时间,在笼养鸡舍才引起全群感染,在垫草上鸡与鸡之间的传播通常较快。
母鸡经口腔途径感染后,病毒先在鼻黏膜进行复制,形成病毒血症。被感染后3—4天,病毒在全身淋巴组织,尤其是脾和胸腺中复制。在感染后7~20天,病毒侵入生殖系统,在输卵管狭部蛋壳分泌腺大量复制。在性未成熟前不致使鸡发病,至性成熟前、后,可能是由于激素和应激因素的作用,使病毒活化,在蛋鸡进入产蛋高峰期前后(一般在26—45周龄)出现蛋壳异常、蛋体畸形,产蛋量突然下降(一般达20%~5096),持续期一般达6—10周。有的被感染鸡群出现产蛋期推迟,产蛋率上升缓慢,不能达到产蛋高峰期应出现的产蛋率等流行特点。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06-11-28/132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