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鸡毒霉形体病的防治


禽霉形体的众多血清型中,最重要的是鸡毒霉形体(MG)、鸡滑液囊霉形体(MS)和火鸡霉形体(MM),尤其是MG的感染很普遍.MG引发的症状主要在呼吸系统,主要病变在气管和气囊.单纯的MG感染,在正常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常不表现症状,呈隐性经过,一般只有轻微的呼吸道症状,死亡率10%~30%.肉鸡感染后生长发育受阻,体重减少38%,饲料转化降低21%,淘汰率增多,胴体等级下降;蛋鸡产蛋期感染后,由于气囊与卵巢相邻,已经开产的鸡卵巢发育很大,与气囊紧挨到一起,气囊炎症极易蔓延到卵巢,引起卵黄散落腹腔,造成急性腹膜炎、肝周炎甚至死亡;即使治疗康复的鸡群,也因慢性卵巢炎导致产蛋率不能达到正常水平,蛋鸡的产蛋个数少、蛋小、品质不佳;种鸡所产合格种蛋少、蛋(种)鸡产蛋率降低10%~40%,种蛋孵化率降低10%~20%,所孵小鸡成活率低;感染鸡易于继发或并发其它疾病,若和大肠杆菌并发,或与新城疫病毒、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和巴氏杆菌等并发,或应激因素如长途运输、转笼、免疫接种等存在,都可加重呼吸道症状,使病变更为严重,死亡率可高达40%~60%,疾病防治费用增加。
1 流行病学
1.1 易感动物
MG的宿主范围大:鸡、雏鸡、珍珠鸡、鹌鹑、野鸡、鹧鸪、鸭、鸽、矮脚鸡、鹅、孔雀、雉鸡、莺等10多种禽类均可感染MG。自然感染主要发生于火鸡,传染源是正在发病或隐性感染的鸡、火鸡或其它禽类.火鸡对MG的易感性比鸡高。MG与其它传染性病原因子有协同作用,产生更为严重的症状,特别是鸡群有应激,如鸡苗进行栏、转栏、疫苗(ND、IB、传喉)接种等时,更易暴发本病。
1.2 传播途径
MG的传播有横向传播和垂直传播2种方式。
垂直传播主要通过母禽的卵巢、输卵管及公禽的精液,因此MG可经蛋传播及交配传播。
在禽舍间的横向传播主要包括经:人员、设备、用具等发生机械传播,或经外部寄生的吸血害虫而传播,或经病禽及隐性感染禽而发生接触性传播。感染的病禽呼吸道和口腔的分泌物、泄殖腔的排出物是主要的传染源.病原体可通过病禽咳嗽、喷嚏随呼吸道分泌物排出,随飞沫和尘埃经呼吸道感染。粪尿中一般不排菌,但被霉形体污染的饲料、饮水可传播本病。
2 防制
在保证良好的饲养管理的情况下,免疫接种和药物预防是控制霉形体病的主要措施.
2.1 免疫接种
2.1.1 弱毒菌苗。弱毒菌苗的优点是价格便宜,可供群体使用。较广泛使用的F株活菌(较MG灭活菌苗便宜),一般推荐点服法接种,也可喷雾或饮水免疫而节省劳力。F株能在鸡群中扩散,在接种时遗漏的鸡只仍可获得免疫。F株的最大优点是具有取代MG野毒株的能力,经过一段时期,F株会在鸡群中变成优势MG株,不断刺激机体产生细胞免疫,从而阻断垂直传播,由于霉形体的免疫特性是以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不起主要作用。因此,在进行霉形体免疫时,选用活疫苗能产生良好的细胞免疫和局部免疫。大多数试验已经证明油乳化的灭活苗不能充分抵抗MG在气管中的定居,也不能减少感染鸡气管中的霉形体数量,而活苗(F株MG)能克服这一缺点,能诱发抗MG野毒的保护力.并发现在多种年龄产蛋鸡场中,长期接种F株,F株可将经免疫后的鸡体内的霉形体野毒株替换掉。早期免疫用霉形体活苗,于7~14日龄1羽份点眼免疫,在MG野毒感染之前建立起坚强的主动免疫力。
弱毒菌苗的缺点是F株对肉鸡是有低毒力的、对接触的火鸡群和幼鸡仍有致病性,有产生气囊炎的能力.MG弱毒苗不能与抗生素及其它呼吸道疫苗同时使用。接种MG活疫苗前3d、后5d不能使用抗霉形体药物;蛋鸡在产蛋期不宜接种;疫苗接种应与其它呼吸道疫苗免疫相隔5~7d,MG活疫苗免疫后,若再接种ND、IB或ILT活疫苗可能会引起更多不良反应。另外,鸡群接种MG活疫苗后,有一个明显不足就是会导致鸡群长期受到疫苗株的污染,从而干扰MG检测,不利于鸡慢性呼吸道病的有效防制。
MG弱毒苗除F株外,MG6/85和TS-11株等也已用于预防MG,用它们免疫后,均可以抵抗再次感染,且无毒力。它们在鸡与鸡之间仅作有限的传播,因而对邻近鸡群不会构成威胁。
2.1.2 灭活苗。MG灭活菌苗的优点是不散毒,比较安全,对其它家禽也无致病性,不需停用抗生素,能产生较好的体液免疫,能有效地阻断经蛋垂直传播。灭活苗可以与其它疫苗同时使用,对其它疫苗不产生干扰作用。缺点是对预防感染效果较差,诱导的免疫力维持时间较短,一般只有几个月。感染的免疫机制以细胞免疫为主,而灭活疫苗诱导的免疫以体液免疫为主,因此灭活苗有一定的局限性.且灭活菌苗必须逐只注射,增加了劳动力成本,接种注射部位会出现病变,使得本菌苗的应用受到一定限制。虽然它阻止MG野外菌株感染的作用较小,在消灭MG计划中价值有限,但却能较好地防止鸡群气囊炎的发生和蛋产量下降。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免疫 传播 其它 喷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