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鸡传支的病原、临床及其防治


传染性支气管炎是鸡的一种急性、高度接触性的呼吸道疾病。以咳嗽,喷嚏,雏鸡流鼻液,产蛋鸡产蛋量减少,呼吸道粘膜呈浆液性、卡他性炎症为特征。
  一、病原学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Infectious bronchitis virus)属于冠状病毒科(Coronaviridae)、冠状病毒属的病毒。该病毒具有多形性,但多数呈圆形,大小约80~120nm。病毒有囊膜,表面有杆状纤突,长约20nm,在蔗糖溶液中的浮密度1.15~1.18g/ml。
  病毒粒子含有3种病毒特异性蛋白:衣壳蛋白(N)、膜蛋白(M)和纤突蛋白(S)。S蛋白位于病毒粒子表面,是由等摩尔的S1和S2两部分组成,S1为形成突起的主要部分。S1糖蛋白能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中和抗体、血凝抑制抗体和与病毒的组织嗜性有关。由于S1基因易通过点突变、插入、缺失和基因重组等途径发生变异,而产生新的血清型的病毒,所以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较多。目前报道过的至少有27个不同的血清型,常见的Massachussetts, Connecticat, Iowa97, Iowa609, Hotle, JMK, Clark333, SE17, Florida, Arkanass99 和 Australian“T”。
  病毒能在10~11胚龄的鸡胚中生长,自然病例病毒初次接种鸡胚,多数鸡胚能存活,少数生长迟缓。但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对鸡胚的毒力增强,至第10代时,可在接种后的第10天引起80%的鸡胚死亡。
  大多数病毒株在56℃15min失去活力,但对低温的抵抗力则很强,在-20℃时可存活7年。一般消毒剂,如1%来苏儿、1%石炭酸、0.1%高锰酸钾、1%福尔马林及70%酒精等均能在3~5min内将其杀死。病毒在室温中能抵抗1%HCl(pH2)、1%石炭酸和1%NaOH(pH12)1h,而在pH7.8时最为稳定。
  二、流行病学
  本病仅发生于鸡,其他家禽均不感染。各种年龄的鸡都可发病,但雏鸡最为严重,死亡率也高,一般以40日龄以内的鸡多发。本病主要经呼吸道传染,病毒从呼吸道排毒,通过空气的飞沫传给易感鸡。也可通过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及饲养用具经消化道感染。本病一年四季均能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鸡群拥挤、过热、过冷、通风不良、温度过低、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及饲料供应不足或配合不当,均可促使本病的发生。
  三、临床症状
  潜伏期1—7d,平均3d。由于病毒的血清型不同,鸡感染后出现不同的症状。
  呼吸型:病鸡无明显的前驱症状,常突然发病,出现呼吸道症状,并迅速波及全群。幼雏表现为伸颈、张口呼吸、咳嗽,有“咕噜”音,尤以夜间最清楚。随着病情的发展,全身症状加剧,病鸡精神萎靡,食欲废绝、羽毛松乱、翅下垂、昏睡、怕冷,常拥挤在一起。两周龄以内的病雏鸡,还常见鼻窦肿胀、流粘性鼻液、流泪等症状,病鸡常甩头。产蛋鸡感染后产蛋量下降25%~50%,同时产软壳蛋、畸型蛋或砂壳蛋
  肾型:感染肾型支气管炎病毒后其典型症状分三个阶段。第1阶段是病鸡表现轻微呼吸道症状,鸡被感染后24~48h开始气管发出啰音,打喷嚏及咳嗽,并持续1~4d,这些呼吸道症状一般很轻微,有时只有在晚上安静的时候才听得比较清楚,因此常被忽视。第2阶段是病鸡表面康复,呼吸道症状消失,鸡群没有可见的异常表现。第3阶段是受感染鸡群突然发病,并于2~3d内逐渐加剧。病鸡挤堆、厌食,排白色稀便,粪便中几乎全是尿酸盐。
  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变异株:该病的病原为典型的冠状病毒,接种9~11胚龄SPF鸡胚后,引起鸡胚发育停滞,卷缩成球状,但中和试验结果表明,该毒株和其它血清型传支毒株之间没有交叉的血清学关系,对其主要免疫原基因S1的序列进行分析后发现,它与欧洲17个传支毒株的氨基酸序列之间差异高达21%~25%,属于一种新的血清型,命名为4/91或793/B。鸡只感染4/91毒株后出现精神沉郁、闭眼嗜睡,腹泻,鸡冠发绀,眼睑和下颌肿胀。有时还可见咳嗽、打喷嚏,气管啰音,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产蛋鸡在出现症状后,很快引起产蛋下降,降幅达35%,同时蛋的品质降低,蛋壳颜色变浅,薄壳蛋、无壳蛋、小蛋增多。3~4周后产蛋量可逐渐回升,但不能恢复到发病前的水平。本病可致肉鸡、特别是6周龄以上的育成鸡后期后死。
  四、病理变化
  呼吸型 主要病变见于气管、支气管、鼻腔、肺等呼吸器官。表现为气管环出血,管腔中有黄色或黑黄色栓塞物。幼雏鼻腔、鼻窦粘膜充血,鼻腔中有粘稠分泌物,肺脏水肿或出血。患鸡输卵管发育受阻,变细、变短或成囊状。产蛋鸡的卵泡变形,甚至破裂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饲料 抗体 免疫
上一篇 : 鸡新城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