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鸭病毒性传染病


目前鸭病毒性传染病仍然是制约养鸭业发展的最重要的一类疫病,本文将主要的鸭常见病毒病的发生和防治简述如下。

  一、鸭瘟

  1、流行:鸭瘟是由疱疹病毒引起的鸭的一种急性、接触性、败血性的传染病。因发病鸭常见头颈部肿大,故俗称“大头瘟”。不同龄期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自然发病多见于育成鸭和成鸭,但近来10-15日龄的雏鸭亦时有发生,流行期比较长,可达15-30天,死亡率在90%以上。

  2、症状:病鸭表现为高热、头部肿胀、缩颈、流泪、眼睑水肿、两翅下垂、脚麻痹,严重的病鸭伏地不起,排绿色或灰绿色稀粪;产蛋鸭还可表现为产蛋下降。

  3、病变:剖检病变主要见病鸭呈全身急性败血症,颈部以至全身皮下组织及胸、腹腔的浆膜常见有淡黄色胶样浸润物;肝有不规则的、灰黄色坏死点,不少坏死点中间有小点出血,或其外围有环状出血带;脾稍肿,部分病例有灰黄色坏死病灶;小肠的外、内表面可见环状出血带;泄殖腔粘膜有充血、出血、水肿及坏死灶,内夹有较坚硬的物质;产蛋母鸭卵巢、卵泡充血和出血、变形,常
见腹膜炎;成年公鸭的睾丸充血或出血。

  4、防治:迄今尚无特效药物可用于治疗,故应以防为主。除做好生物安全性措施外,采用鸭瘟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能有效地预防本病的发生。现已有较理想的鸭瘟致弱活疫苗,接种可按厂家说明适当稀释后,20天至1月龄0.5毫升/只,2月龄以上的鸭肌注1毫升/只。为保证免疫效果,种鸭每年通常应接种2次。1日龄时亦可注射疫苗,但免疫期不超过1个月,应及时加强免疫。一旦发生鸭瘟,应及时封锁,严禁病鸭流动,妥善处理病、死鸭及污染物,舍内外环境、场地及用具严格消毒。同时,对受威胁的鸭群和发病鸭群实施紧急疫苗接种。抗鸭瘟高免血清或蛋黄匀浆对发病早期有相当好的防治效果,但待疫情稳定后10-14天内仍应紧急接种疫苗。

  二、鸭病毒性肝炎

  1、流行:本病是由小核糖核酸病毒引起的各种雏鸭的一种高致死率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各品种的鸭均易感,尤以快大型肉鸭发病最多,危害最大,发病日龄主要为1-3周龄,尤以1-2周龄最为严重,个别发病日龄达到4-5周龄。发病率为30%-90%不等,致死率常在90%以上。

  2、症状:病鸭主要表现为发病急,一般多在出现症状后24小时内死亡,死亡高峰主要发生在发病后3-4天,濒死前出现角弓反张等神经症状为主要特征。

  3、病变:剖检可见肝肿大,质脆易碎裂,樱桃红色,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新鲜出血斑点,胆汁呈茶色或草绿色,部分肺瘀血、水肿。

  4、防治:对本病的防治,目前尚无特效药物,除了做好一般性的生物安全措施外,主要是依赖特异性的免疫预防和防治。在疫区,可用商品鸭肝炎弱毒苗或以本地分离的鸭肝炎病毒制备的灭活疫苗于多发日龄前7-10天免疫雏鸭或免疫种鸭,其保护效果较好。免疫种鸭的方法是在开产前2-4周肌肉注射1羽份,14天后倍量加强免疫接种1次,这样母鸭所产的蛋中就含有多量母源抗体,所孵出的雏鸭因此而获得被动免疫,其免疫力能维持3-4周,这是当前预防本病的一种既方便又安全有效的方法。一旦发生本病,可在发病初期及时使用以本地分离毒制备的高免蛋黄抗体或高免血清,配合使用多维和中草药制剂进行治疗,可使病鸭群的残废率控制在2%-5%以下。

  三、番鸭“花肝”病

  1、流行:本病是1998年以来我国沿海地区发生的一种新的鸭病毒性传染病,以软脚、摇头和肝脏、脾脏及胰脏大量白色坏死点为主要特征,故暂称之为“花肝病”,其病原的归属问题仍在研究中。它主要侵害1月龄内雏番鸭,7-8日龄即可发病,最多见于10-25日龄的雏番鸭,潜伏期为2-4天,发病率可高达100%,死亡率通常为20%-30%,严重的可高达95%以上,给番鸭养殖户造成了严重的损失。本病发病急、传播快,几天内即可波及全群,在出现死亡鸭后,病势发展较快,1-2天内即达死亡高峰。

  2、症状:病雏鸭表现精神沉郁,毛松震颤,两脚软弱无力,头颈下垂,有的可见喘气和下痢;有的表现健康,一旦出现症状则往往已是疾病的后期。

  3、病变:剖检的特征性病变主要见于肝脏。肝稍肿大,色棕褐,散布许多针头大至粟米大的灰白色坏死小点;脾稍肿大,亦可见如肝脏的类似病变;肾苍白,有小点坏死出血;间或见胰腺水肿及小点状坏死,部分肺瘀血、水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番鸭 免疫 坏死 病毒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