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住白细胞原虫病又称白冠病,是由住白细胞原虫引起的以出血和贫血为特征的寄生虫病,主要危害蛋鸡特别是产蛋期的鸡,导致产蛋量下降,软壳蛋增多,
甚至死亡。各内脏严重出血,机体贫血,冠苍白。本病一般发生于秋季(8~10 月份),往往在暴雨季节过后的 20 d 前后开始发生。住白细胞原虫病的传播媒介为库蠓、蚋,通过叮咬而传播。今年夏季天气炎热,雨水较多,给昆虫的生长繁殖提供了优良的环境。特别是在水中产卵的蚋及在松软、潮湿而又富于有机质的土内或池塘沼泽产卵的库蠓,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大量繁殖,因而由它们传播而引起的住白细胞原虫病呈上升趋势。
1 病原
危害鸡的住白细胞原虫主要有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和沙氏住白细胞原虫,其中又以卡氏住白细胞原虫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的成熟配子体近于圆形,大小为 15.5×15.0 um。大配子的直径为 12~14 um,有一个核,直径为 3~4 um;小配子的直径为 10~12 um,核的直径亦为 l0~12 um,即整个细胞几乎全为核所占有。宿主细胞为圆形,直径约 13~20 um,细胞核形成一深色狭带,围绕虫体 l/3。沙氏住白细胞原虫的成熟配子体为长形,大小为 24×4 um。
大配子的大小为 22×6.5 um;小配子为 20×6 um。
宿主细胞呈纺锤形,大小约 67×6 um,细胞核呈深色狭长的带状,围绕于虫体的一侧。
2 流行特点
鸡住白细胞原虫必须以吸血昆虫为传播媒介,卡氏住白细胞原虫由库蠓传播,沙氏住白细胞原虫由蚋传播。库蠓出现于每年 4~10 月,以 7~8 月份为最多,1 d 有 2 次活动高峰期,第 1 次是清晨,从 6:00 开始出现,随着太阳的升起库蠓逐渐增多,至 6:30 达到高峰,持续至 7:30 慢慢减少,上午 9:00 后基本停止活动。第 2 次活动高峰从下午 5:30 开始,6:30 达到高峰,一直持续至日落后 1 h,一般在 7:30 后停止活动。日间出现的 2 次活动中,库蠓密度以傍晚为高,比清晨高出 2 倍以上。同时它的活动还受天气变化的影响,多在晴朗无风的日子活动,阴天、有风或雨后库蝶很少活动,下雨则基本停止活动。蚋出现于春、夏、秋三季,以夏季 6~7 月间最多,一般都在白天活动,以黎明和黄昏最为活跃。当蠓或蚋吸食病鸡的血时,在鸡体内发育到大小配子体的原虫随血液进入蠓或蚋的体内,在其胃内进一步发育为大小配子,在肠内大小配子结合为合子,然后进行孢子生殖,形成许多子孢子,并集聚在唾液腺。当此种蠓或蚋再吸食健康鸡血时,即可把子孢子注入鸡体内引起感染发病。因此,本病的发生、流行与库蠓等吸血昆虫的活动有直接关系,一般气温在 20℃ 以上时,库蠓和蚋繁殖快、活动力强,本病流行也就严重,因此本病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各地的流行季节随气候的差异有很大的不同,在山东省 6 月下旬开始到 10 月中下旬都有本病发生,流行的高峰在 8~9 月份。本病的感染来源主要是病鸡及隐性感染的带虫鸡(成鸡),另外,栖息在鸡舍周围鸟类如雀、鸦等也可能成为本病的感染来源。
3 症状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自然病例潜伏期 6~12 d,病初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甚至废绝;羽毛蓬乱,精神沉郁,运动失调,行步困难。最典型的症状为贫血,口流涎、下痢,粪便呈绿色水样。贫血从感染后 15 d 开始出现,l8 d 后最严重。由本病引起的贫血,可见有鸡冠和肉髯苍白,黄疸症状不严重。在贫血症状期间,可出现 2 次绿便、发育迟缓和产蛋率下降等症状。
本病的另一特征是突然咯血,呼吸困难,常因内出血而突然死亡。特征性症状是死前口流鲜血,因而常见水槽和料槽边沾有病鸡咯出的红色鲜血。病情稍轻的病鸡卧地不动,l~2 d 后死于内出血。但也有病鸡耐过而康复。
4 剖检变化
血液稀薄,不易凝固;全身皮下出血,肌肉出血,尤其是胸肌、腿肌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和出血斑;法氏囊有针尖大小的出血点;内脏器官广泛出血,肝脾肿大、出血,表面有灰白色的小结节;肾肿大、出血;心肌有出血点和灰白色小结节;气管、胸腹腔、腺胃、肌胃和肠道有时见有大量积血;十二指肠有散在出血点。
5 诊断
鸡住白细胞原虫病的诊断需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流行季节及病原检查等进行综合判定。住白细胞原虫病应与新城疫进行鉴别诊断:住白细胞原虫病患鸡胸肌出血,腺胃、直肠和泄殖腔黏膜出血,这与新城疫相似。但患住白细胞原虫病时,患鸡鸡冠苍白,整个腺胃、肾脏出血,肌肉和某些器官有灰白色小结节。而新城疫仅见腺胃乳头出血。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yz/yj/3/2006-01-12/1298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