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鸡技术 > 饲养管理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是目前广泛流行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不但会引起鸡只死亡,而且临诊型感染和亚临诊感染(常被忽视)均会致使鸡群生产性能下降,饲料报酬降低。常继发或并发霉浆体病、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导致死淘率增加,还常被漏诊、误诊。该病病原的血清型较多,新的血清型不断出现,加上不适当的免疫程序,常导致免疫失败,致使该病不能得到有效控制,给养鸡业造成巨大损失。
一、病原和流行病学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有囊膜,囊膜表面有花冠状的纤突。纤突蛋白S1片段与诱导产生病毒中和抗体和血凝抑制抗体有关,S2片段与病毒吸附细胞有关。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本身没有血凝特性,但是经胰酶、卵磷脂酶C、家兔A型魏氏梭菌等处理后具有血凝活性。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能干扰新城疫病毒的增殖。鸡气管上皮细胞对该病毒易感性很高。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血清型众多,目前至少有29种,并且新的血清型和变异株不断出现。通过S1基因系列分析,可将病毒株分为5个不同类群:荷兰型、美国型、欧洲型、Mass型和澳大利亚型。H120、H52、M41为Mass型。T株、Gray株、Hotle株为肾型传支毒株,与呼吸型传支M41、H52的区别很大。我国鸡传染性支气管炎流行株为:Mass、T、Hotle、Gray株,以及大量的变异毒株。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临诊上分为呼吸型、肾型、肠型等。幼龄母鸡感染呼吸型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后可引起输卵管永久性退化?性成熟后丧失产蛋能力。肾型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可直接损伤肾小管上皮细胞,引起间质性肾炎。本病传播方式主要为气源性,在集约化鸡群1~2天内很快波及全群。尚不能证明本病能经鸡胚垂直传播。
我国学者所报道的腺胃病变型传支:多数学者认为是由冠状病毒引起的,为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的一种病变型。但有人认为,腺胃传支就是禽流感的代名词。也有人从相应的病料中分离到新城疫强毒。
吴延功等(1999)认为我国学者所报道的腺胃病变型传支的主要病原是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但冠状病毒、呼肠孤病毒也能在该病的发病中起到重要的协同作用,应将该病定名为传染性腺胃炎。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病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科,其复制缺陷型病毒引起以网状内皮组织增殖为特征的肿瘤性疾病,而非缺陷型病毒则引起传染性腺胃炎。传染性腺胃炎在临诊上有多种名称,如传染性矮小综合征、苍白鸡综合征、吸收不良综合征等。病鸡生长停滞、羽毛粗乱、消瘦衰弱;腺胃肿大,呈球状,腺胃壁增厚,腺胃乳头溃疡;胸腺萎缩、法氏囊萎缩。常因继发感染其他疾病而造成大批死亡。该病的主要传播方式为垂直传播和接触传播。疫苗污染和种鸡群带病毒在本病的传播上起着重要作用。
二、诊断
依据本病的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其差异主要取决于鸡体免疫状态,鸡群管理水平,特别是空气中是否有其他病原微生物的大量存在)、剖检病变等可作出初步诊断。本病常继发或并发霉浆体病、大肠杆菌病、葡萄球菌病等。确诊必须依据实验室诊断,采血作HI或ELISA检测,采取气管拭子或病死鸡的肺、肾、输卵管等用RT-PCR检测病毒,或用鸡胚气管环培养等进行病毒的分离、鉴定(中和试验等)。
? 1.现场诊断要点
①呼吸道型
病鸡气管啰音、咳嗽和打喷嚏,夜间寂静时较明显。病鸡眼湿润,流鼻液,但大于6周龄的鸡常无鼻液;面部不肿胀,鼻腔、鼻窦、气管内粘液量增加,呈半透明粘稠样或干酪样;气囊混浊,肺水肿。产蛋鸡产蛋率下降,产畸形蛋、软壳蛋、褐壳蛋,蛋壳颜色变白,薄而粗糙;蛋清稀薄如水;输卵管萎缩,变细,管壁较薄,变短,或积水,或发生囊肿。②肾型:多发于20~40日龄雏鸡。有的早期可见呼吸道症状。病死鸡皮下干燥,肾脏肿大成花斑状,肾小管、输尿管充满尿酸盐。③腺胃型:多发于20~110日龄鸡只,病程为10~25天。病鸡消瘦,有的有呼吸道症状,拉稀,陆续死亡。腺胃肿大,呈球状,腺胃壁增厚,腺胃乳头溃疡。④在英国发现的4/91(793B)株,可使成鸡在没有其他病原体合并感染的情况下发生严重疾病和死亡,并能引起肠炎。病鸡深部胸肌组织呈胶冻样水肿,胴体表现“湿润”外观,卵巢、气管粘膜充血。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病毒 免疫 鸡传染性支气管炎 新城疫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