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养鸭技术 > 鸭病防治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的诊治


鸭疫里默氏杆菌病原称鸭传染性浆膜炎和鸭疫巴氏杆菌病。因其主要病理特征为广泛性的内脏器官的浆膜炎而得名。随着畜牧业的发展,养鸭户逐年增多,该病的出现呈上升趋势,以其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与雏鸭病毒性肝炎病一起,成为危害养鸭业的两大主要传染病,给养鸭户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现根据近年来的临床实践,对其诊治情况和心得体会作一总结。 
   
  1 流行特点 
   
  根据临床统计结果表明,1~7周龄鸭易感,尤其是2~4周龄鸭发病率最高,死亡率差异很大(5%~75%),1周龄鸭也有发病,且一旦发病死亡率最高,可达80%~90%以上,7周龄以上鸭几乎没有发病,成年鸭不发病。该病无季节性,一年四季均能发生。饲养管理水平低,如:饲料营养不全面、不均衡,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缺乏,饮水不足,气温忽高忽低等;环境卫生条件恶劣,如:场地低洼潮湿,鸭群密度大、粪尿不能及时清除、造成鸭舍内氨气浓度过大等,都是该病发生和流行的重要诱因。病鸭是该病最重要的传染源,其传播途径主要有3种:①经呼吸道吸入被细菌污染的空气。②经种蛋垂直传播。③经损伤的脚蹼等皮肤伤口感染。 
   
  2 临床症状 
   
  1 周龄以内病鸭有的无任何症状即死亡,有的表现为角弓反张,几十分钟或数小时即死亡。少数表现为鸣叫,原地转圈数天后死亡。1~5周龄内的病鸭,多表现为急性症状,病程2~5 d,4~7周龄的病鸭病程可达7 d以上。 

  急性病例常表现由呼吸道病状开始,如轻度的咳嗽和打喷嚏,继而精神沉郁,行走困难,拉白色稀便,眼周同的羽毛常被眼部的分泌物粘连而表现为湿润的眼圈,鼻孔也有多量粘液,病后期病鸭粪便转为黄绿色,出现脚瘫和神经症状,如摆头、角弓反张,常见抽搐而死。4周龄前后的病鸭常可见共济失调现象.表现阵发性的前仰后翻,在水中常常不能控制方向和泳姿而后翻。少数病鸭包括1周以内的雏鸭可出现原地转圈、不断嘶鸣,头颈歪斜的现象。日龄大的病鸭有的可耐过,但生长发育缓慢,恶性消瘦,无经济价值。另有少数病鸭可见鼻窦部肿胀,跗关节部肿大。 
   
  3 剖检病变 
   
  大多数急性病死鸭最明显的病变是内脏呈浆膜纤维渗出性炎症,表现为:纤维素性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腹膜炎、关节炎。1周龄内死亡病初表现呼吸道症状的病鸭,剖检常无明显的病变,仅可见气囊壁上附着有少量的乳白色的气泡式分泌物。有些病例尚可见到脑膜充血或小点出血,腹膜炎、关节炎(跗关节腔内有浑浊渗出物),鼻窦腔内积聚干酪样分泌物或粘液。 
   
  4 诊断 
   
  根据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做初步诊断。但因其易与大肠杆菌,1周龄左右易与鸭病毒性肝炎混淆,所以确诊需通过实验室诊断。(1)取病鸭心血涂片、或肝、肺触片,瑞氏染色后镜检可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多单个或成双存在。革兰氏染色镜检,阴性,单个或成双存在。(2)有条件的可做荧光抗体检验。取病死鸭肝脏涂片,火焰固定,荧光抗体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菌体呈现特异性的环状黄绿色荧光,多单个存在。 
   
  5 治疗 
   
  庆大霉素、氟苯尼考等高效药物辅以速溶多维连用3~5 d,可收到满意的效果。 
   
  6 体会 
   
  (1)治疗药物的选择,最好通过药效试验确定,有些药物容易产生耐药性,所以应合理配伍用药,或交替使用。 

  (2)在给药途径上,应采取口服(拌料、饮水)、注射联合给药,临床中发现许多养殖户因怕麻烦,只采取口服形式,使一部分表现症状的病鸭,因饮食下降而无法获取足量的药物,从而导致多余损失。 

  (3)临床中发现许多养殖户饲养密度大,鸭棚低矮,地面粪水堆积,通风较差,导致棚内氨气浓度大,人进入即有刺鼻、刺眼的感觉。应改善饲养环境卫生条件,做到鸭舍通风,饲养密度合理,勤换垫料。 

  (4)饲料中添加益生素、增益素等微生态制剂,调节胃肠道微生态环境,增加有益菌繁殖,抑制有害菌繁殖,可有效降低粪臭及氨味,对于预防该病有积极意义。同时要合理搭配饲料的营养结构。临床中发现有的养殖户自配料中的麸皮比例过大,占到40%~60%,因为麸皮中镁的含量过多,从而导致鸭长期腹泻,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荧光 饲料 鸭病毒性肝炎 病程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