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中兽药的发展需要对现有管理做“松绑”


一、 兽药行业发展的困境

人类优先发展自身的做法因对环境和生态的毁坏而举步维艰。近年来,全球性保护环境的潮流就是对这种窘境的反思后的觉醒,“崇尚绿色,回归自然”只是其中一个表现而已,但是,这已经是大势所趋,不可逆转。回顾兽药在养殖行业的应用历程,正是这种变迁的缩影。为保障养殖业的发展,抗生素一个换一个,合成药物一代换一代,抑菌、杀菌、干扰细菌代谢等等“新理论”一套换一套,时至今日,欧盟保留的最后四种抗生素也被停用,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更近苛刻。。。。。。但是养殖业仍然有疾病需要控制,人们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转向中兽药(国际上还有植物药、天然药物等形式),中兽药是兽药行业的救命稻草吗?

 二、 中兽药是兽药行业的“羊头”

纵观国内兽药行业的发展,就像跑步前进,在短短的二、三十年中经历了风起云涌的“春秋战国”、“七雄争霸”式的快速发展、急刹车式的GMP改造和地标升级。现在的状况是药品标准统一了,但是企业的竞争力下降了。在1500余家兽药GMP生产商中,虽然兼生产中兽药产品的大约1200家,但中兽药总量仍然不足市场需求的20%,这说明中兽药无论在数量上还是作用上均不是兽药行业的主力,用业内的话讲,就是“叫好不叫座”。

来看看中兽药的现状吧,据保定冀中药业有限公司《我国中兽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统计,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的30多年中,我国拥有中兽医专业本科毕业生总共区区955人,而且中兽医药教育是趋于萎缩的;学术界在科研上取得的重大成果不足10项;全国1200多家生产中兽药的企业,90%以上的企业完全缺失真正受过正规中兽医教育的研发人员和技术服务人员,导致本应占中兽药创新主体地位的制药企业科研乏力,很难提出具有创新意义的新药成果;再看官方法规,2005年版《中国兽药典》中兽药制剂共收载194个,其中对某一药材成份进行定量检测的仅有13个,所有的中药散剂中均没有定量检测成份,中药散剂主要以显微镜鉴别、理化鉴别、薄层鉴别为主,而定性检测对药品质量很难形成有效监控。标准的滞后,给一些不负责任的企业留下了钻营空间,劣质中兽药、假中兽药多是以中兽药为“羊头”。这同时也给正规企业变相增加了守法成本和竞争压力。因此,当真用标准来衡量各家中兽药、比一比擂台时,“羊头”们立刻偃旗息鼓,真正的领头羊即使拿出呕心沥血的产品来也已经是气喘吁吁、伤痕累累。如此状况,中兽药又怎能承担的起一个行业“救命稻草”的使命?

 三、 中兽药的发展需要独立的标准与环境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不可逆转的,企业天天都将在竞争中生存。在这个大环境下,奢谈加强中兽医药教育也是远水不解近渴,唯一最快能见效的就是对中兽药的行政管理采取更适合于中兽药特点的新政策,包括两个方面:现有中兽药的行政管理与中兽药新药的评审。

目前的中兽药没有国家级的专门药政管理体系,总体上是归到西药管理与评审框架下,这很难真正发挥出中兽药的优势,原因很简单,实践已经证明,现行的管理体制与模式不适用于中兽药。何谓中兽药?必须是在特定的中兽医理论指导下的用药才是中兽药,它讲究整体统一、讲究辨证论治,讲究四气五味、讲究升降浮沉、讲究归经入络、讲究君臣佐使、讲究禁忌等等。在新药评审上,如果完全按照西药特点以成分、含量图谱等西药元素来衡量中兽药,那就不是中兽药了。最多算个植物药。举个简单的例子,中兽药黄连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目前已知含有小檗碱等主要成份,如果以小檗碱为标准来衡量含有黄连的新药,那么把其它干扰成分去掉以后,则黄连气味与功用尽失,而且有引起溶血性贫血和荒诞的可能。因此,必须坚决地放弃现有的对中兽药阉割式的评审。

不客气地说,正是教育的缺失和管理的缺陷,限制了中兽药的作为。我们建议尽快成立完全独立于西药以外的行政管理体系,完全按照中兽药的特点管理上市产品;在新药评审上,充分听取企业意见,尊重中兽药特点,大胆采取备案制度。

四、 放开手脚,中兽药兴盛有望

在经济生活领域,企业是最具有创新活力的基本单位。如果在政策上给企业充足的空间,那么将会极大的促进企业感兴趣之领域的大发展。中兽药之所以“叫好不叫座”,主要还是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和国家管理过死造成。因此,不妨做试点,大胆采用中兽药备案制度,奖惩结合。即一方面由企业依次提供负责任的备案资料,一旦该项市场产品出问题,则担负相应的责任。这样一来,既有利于鼓励企业放心的开展正当竞争,又有利于保护企业的自主知识产权,还能促进中兽药研发创新,推动行业发展,为食品安全提供保障。因此,要大胆解除政策层面的束缚,放开手脚,形成百舸争流,中兽药自会大放光芒!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黄连 检测 缺失 小檗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