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兽药信息

诺酮类抗生素的新进展


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最初发现于上世纪60年代。70年代发展缓慢,开发的品种少,副作用大。自1980年合成喹诺酮类药物以来,发展异常迅猛,1995年在名列世界处方药市场第二位的抗感染药物中,喹诺酮类药物占首位。目前已发展到第四代产品。

  喹诺酮类药物是一种DNA旋转酶抑制剂,它作用于细菌DNA旋转酶,干扰DNA超螺旋结构的解旋,从而阻碍DNA的复制,而呈现杀菌作用,故在分类上属慢效杀菌剂。

  本类药物的共同特点是:抗菌作用强大,抗菌谱较广,主要对抗革兰氏阴性菌,对革兰氏阳性菌也有相当作用。在体内的分布较广,可进入大多数药物不能进入的骨、关节和前列腺组织等。更为可喜的是,喹诺酮类不但自身很少产生耐药性,而且与其他多种抗菌药物间没有交叉耐药性,有利于其他抗生素联合用药。

  喹诺酮各代的分类及其特点

  喹诺酮类按发明先后及其抗菌性能的不同,分成四代。

  第一代:抗菌谱窄,仅对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和变形杆菌等少数几种菌有效。代表药物为:萘啶酸、吡咯酸,因疗效不佳,副作用大,现已完全淘汰。

  第二代:于1980年推出,抗菌谱有所扩大,因吸收代谢后在尿液和胆汁中浓度很高,故对急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和前列腺炎等尿路感染及胆道感染、菌痢和肠炎等疗效更好。代表品种为吡哌酸(PPA)、新恶酸和甲氧恶喹酸等。因副作用仍较大,故目前除PPA偶用外,其他已淘汰。

  第三代:于上世纪80年代问世,抗菌谱更为扩大,抗菌作用强,较低浓度即显抗菌活性。可对抗耐药性葡萄球菌等革兰氏阳性菌,对革兰氏阴性菌疗效更佳。本类药物分子中均含氟原子,故称氟喹诺酮类。这类药物用于治疗重感染及反复发作的慢性感染,特别是泌尿系统感染。主要品种有: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依诺沙星、甲氟沙星、恩诺沙星、洛美沙星、氟罗沙星、加替沙星和司帕沙星等等。

  第四代:近年国外研制出第四代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莫西沙星、克林沙星和吉米沙星等。主要特点为:结构中有新型的8-甲氧氟喹诺酮,甲氧基引入有助于加强抗厌氧菌活性,而C-7位上的氮双环结构则加强抗革兰氏阳性菌活性,并保持了原来抗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副作用更小,但价格较贵。莫西沙星对抗菌药的最大贡献为:在对需氧菌G+球菌活性基础上,增加对厌氧菌的活性。吉米沙星更加增强了对G+球菌的活性,对MRSA、绿脓杆菌、肺炎衣原体和支原体及军团菌肺炎等都有很好的作用。

  喹诺酮体内抗菌作用过程

  口服吸收快,基本不受食物的影响,1~2小时达到血浓度峰值。体内分布广泛,在肝、肾、胰、淋巴结、腮腺、支气管黏膜、胆道及尿液中的浓度均高于血浓度。喹诺酮大部分随尿排泄,病人对其无耐受性。

  喹诺酮的作用机理:为抑制细菌DNA的合成和复制而起杀菌作用,且对细菌细胞壁有强大的穿透破坏能力,如此双管齐下,发挥出强大的杀菌作用。其抗菌后效应(PAE)强大而持久。喹诺酮类的不良反应

  总的说来,本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在所有几大类抗生素中是比较轻微的。虽然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仍不应麻痹大意。本类药品的不良反应:

  消化道系统发生率很低。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腹痛腹泻等,停药后即消失;长期应用可致细菌性腹泻。

  中枢神经反应发生率仅为1%。其对中枢神经有抑制作用,表现为头痛、眩晕、失眠、幻觉、记忆减退,极个别表现为手足麻木、手指颤抖等,有精神病和癫痫史者忌用。

  本类药易浓缩、沉积于骨髓中,直接毒害软骨细胞的发育,影响儿童和胎儿的骨骼发育。故孕妇和12岁以下的小儿应禁用。乳母服药期间,应停止哺乳。

  变态反应(过敏反应)发生在个别特异体质者。主要表现为皮疹、荨麻疹、皮炎和剥脱性皮炎等,以环丙沙星和诺氟沙星为多。此类反应大都较重,一般发生在服药后几天至数周后,可见哮喘、呼吸困难、喉头水肿、血管性水肿、过敏性脉管炎和过敏性休克等严重过敏反应。故服药期间应避免紫外线和日光的照射。

  少数喹诺酮类药物(如洛美沙星)有一显著特点,即光敏反应。服药后即使无阳光直接照射也可发生,在阳光下更为严重。故药师应提醒用药的患者,服药后应避免日晒,也不要接受人工紫外线的照射。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茶碱 细菌 品种 复制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