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蟹技术 > 河蟹养殖技术

河蟹养殖微利时期获得高效益应解决的几个问题


    日前养蟹已进入了微利时期,但是微利时期提高河蟹养殖经济效益依然有法可依,主要包括不断实施技术进步,提高河蟹品质,增加养蟹水域的总产出以及改变销售策略等措施,应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一、营造优良的河蟹养殖生态环境

    1.种植适宜的水草。养蟹水域应该种植水草,包括湖泊、内沟等大水面。以选种苦草费用最为低廉,以轮叶黑藻效果为最佳,伊乐藻应谨慎种植。需要注意的是水草量太大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高温期小水域的水草覆盖率应控制在50%左右。若水草太多可人工捞除,也可以施用增氧剂或合理冲水换水消除因水草过量带来的不利影响。

    2.保护螺蚌等底栖生物。春季小水域每亩一次性投放活螺100~300千克,对维护水质、促进河蟹生长十分重要。切实保护养蟹水域内人工投放的螺蚌等底栖生物,防止被河蟹过量摄食或底质恶化引起螺蚌死亡。

    3.小水域应保持适度肥水,可防止青苔大量繁殖,并能促进水草及螺蚌等的生长繁殖,也有利于稳定水质。合理施用化学消毒剂,大力推广微生物应用技术。

    4.在小水域以人工方式清除被河蟹夹断后漂浮的水草,大水域可在养蟹区内围出适当的水面专门用漂浮水草饲养草鱼,既可消除环境压力,又可增收。

    5.保持合理的放养密度。另外提高饲料质量及饲料转化率,防止过多投喂,套养鲢鳙鱼也有利于维护优良的生态环境。

    二、投放品系好体质好的优质幼蟹

    尽管有些养殖户依然采取将仔蟹当年直接育成商品蟹的养蟹模式,但是此种养蟹方式风险大、利润低,为获得更高的养蟹经济效益,我们主张放养越冬幼蟹。

    幼蟹质量决定着河蟹育成规格及回捕率,影响着养蟹经济效益的高低。有时河蟹回捕率低并不是因为外逃、敌害、疾病,而是因为投放的幼蟹有质量问题,导致春季第一次蜕壳时便发生大量死亡。优质幼蟹不仅是指其品系好,而且也包括良好的体质。具备下列特征之一的幼蟹不宜放养,否则养殖风险很高。

    1.幼蟹培育的水环境特别是水的化学特性(如盐度、pH值等)与成蟹养殖的水环境差异过于悬殊。

    2.由不规范生产管理育成的幼蟹,含盲目用药、过早停食、投饵严重不足、饲料品质低下、幼蟹本身规格差异过于显著等。

    3.经过多次转运或长期集中暂养。

    4.步足残缺,外观有明显病症。鳃丝发黑不齐,失水,肝脏色形异常。

    5.幼蟹运输时间过长,鳃部污物排放不彻底,有曝晒或冻伤经历。

    三、实行不同品种因水而宜的合理混养

    不同类型的水域实行不同品种的合理混养对于提高养蟹经济效益是很有帮助的。在大水域适量混养鳜鱼能够有效地控制野杂鱼进而减少饵料浪费,也可以适量混养甲鱼、乌龟、鲴、鲢、鳙等,还可以在养殖区内围养草鱼。小水域内套养少量鳜鱼可以控制野杂鱼,混养青虾更能显著提高养殖效益,青虾实施捕大留小,全年仅青虾收入每亩水面可达3000元。

    四、实施春季暂养

    在成蟹养殖中实施春季暂养是十分有必要的。首先由于春季投放的幼蟹个体小、食量少,如果集中高密度暂养,投喂优质饲料就可使幼蟹尽快恢复体质,减少了早期发病的机率,即使因特殊情况发病也更容易控制,因而对提高成活率很有帮助;其次是由于投喂优质饲料,幼蟹会更早地完成第一次蜕壳,第二次蜕壳也会同样提前,因而其规格较同期其他河蟹会更大,使河蟹早上市成为可能;再次是河蟹的活动区域受到很大限制,有利于非暂养区内水草、螺、蚌、虾等生物的生长,更有利于优良生态环境的营造,对以后河蟹的生长十分有利。需要注意的是暂养时间的长短与暂养密度、放养规格、投喂情况、水质状况、水草长势等因素密切有关,应做到因时而宜,以有利于河蟹快速生长为基本前提。

    五、更新养殖理念,实行科学投喂

    以农副产品、冻鱼、鲜鱼为主要饵料的投喂方式应该尽快实行改革,应注意以下几点。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饲料 经济效益 套养 品系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