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养殖技术 > 水产养殖 > 养虾技术 > 饲养管理

虾塘综合利用-虾、贝混养



    (2)密度:每亩10万粒。 
      
    (3)方法:混养方式有桥式养殖、筏式养殖两种。桥式养殖,用水泥条或石条二种,其长、宽、厚分别为100×5×5厘米或100×20×7厘米,养殖时将附有蛎苗200粒以上的水泥条或石条排列在虾池中滩面上,6-7条(块)为一组,顶端紧靠一起,以防下沉,组间距50-60厘米,列间距200厘米左右。橡皮条筏式养殖,筏架设置,在池堤边滩或中滩中打桩固定,以绳束拉紧作浮绳,用塑球或毛竹作浮力,橡皮条用吊绳连结于浮绳或毛竹上,筏架距2-2.5厘米,吊绳间距0.6-1米。 
      
    四、养成管理 
      
    1、水质管理:虾贝混养塘,前期要求以施肥,添水施肥肥水为主,换水为辅的原则,以保持水质,涂质(对穴居性贝类)肥沃而不老化为宜。对蛏、蚶等穴居性贝类,在虾苗放养前,最好每周能使养殖滩面干露二次,每次2-3小时,促进蛏、蚶苗潜穴深居(下雨、发雾天不宜干露)。中后期要求水质保持肥而新鲜,无污染。为确保水质和涂质的稳定性,尽量注意投饵和换水的关系,虾苗放养后的水质管理,可按照“对虾养成技术规范”进行,使塘内水质适宜于所混养的贝类。在7-9月的高温季节,提高塘内水位,保持滩面水深80厘米以上。根据水质状况,适当加大换水量,换水宜在早晚进行,若是中午换水,要防止滩面出现“盆子水”,保持滩水30厘米以上,防止高温烫死蛏、蚶等贝类。 
      
    2、投饵管理:按常规投足对虾饵料,且质量一定要好,保证对虾吃饱,以免对虾断饵受饥饿去捕食贝类。投饵必须严格执行“定质、定量、定点、定时”的四定原则,对虾饵料绝不能投放在养贝区域,否则要引来对虾食贝类和残饵料污染养殖贝类,引起贝类死亡。以配合饵料为主的混养虾塘,若塘水贫瘠,可适当追施一些肥料或增投些新鲜饵料,以利水质,涂质肥沃、稳定。 
      
    3、虾塘混养的扇贝,8-9月间正值扇贝生长快速期,要加快分笼和加强网笼的清洗工作,促进扇贝生长。底播的扇贝,有的漂搁在边滩高处的应及时捞入水中,以防干露时间过长而死亡,在暴雨后要注意虾塘比重变化,扇贝的比重不能低于1.013,否则会全部死亡。混养的牡蛎,要经常注意水泥条、石条是否倒伏、筏架是否牢固等工作,同时还应根据水温气温状况,调整挂养水层等。 
      
    4、盖网、盖汪:虾蛏混养,为确保缢蛏不受对虾等危害和促进缢蛏长成,还须做好蛏畦盖网,“盖汪”工作。1.蛏畦盖网;在养殖前期待虾体长至4-5厘米,缢蛏体长3厘米以上时在蛏畦上复盖直径为1-2厘米,由单丝或双丝二股、三股聚乙烯编织成的防护网,网规格与蛏畦一样大小,可直接贴于蛏畦上,也可罩盖在离蛏畦涂面10-20厘米左右高度,使对虾无法进入缢蛏的生活区,达到保护缢蛏正常生长的目的。2.蛏畦“盖汪”:在养殖后期,特别是对虾收获后,对蛏畦涂质硬贫瘠、敌害生物洞穴过多、涂面坑洼不平整等所采取的必要措施,通过“盖汪”能起到修整涂面、维持涂面平整结实,破坏敌害生物洞穴,填塞汪泥而把部份敌害生物赶走,并把老化表泥层打破,起到增加缢蛏饵料作用。“盖汪”时间可选择在对虾二茬放养间隙进行,方法是将“汪泥”从畦沟处推到蛏面上。 
      
    5、注重防病:在养成期间,要注意严防敌害生物和虾病的发生。对于虾病应贯彻防重于治的方针,做好无病先防,有病积极诊治原则,采取“治底、治水、治虾”的三治措施。有关虾病防治措施参阅对虾养殖章节。采用药物防治时,对选用药物和用药量要虾贝同步考虑。虾蛏混养可选用3-4ppm的漂白粉,7-8ppm的茶籽饼。但虾、蚶混养的塘就不能选用茶籽饼,因茶籽饼对含血红蛋白的蚶有致死作用。 
      
    6、轮养轮作:虾与蛏、蚶等穴居性贝类混养塘,经过几年续养后,往往会出现贝类生长缓慢,成活率低等状况。这与滩涂长期滥养滥用有关。为确保贝类有较佳和更适宜的生活栖息场所,促进贝类稳产高产,除每年虾、贝收获后翻耕、曝晒、冲洗滩涂,加强清淤清污等工作外,还必须实行贝涂的轮养轮作,一般养一至二年轮换一次,即将原养贝滩涂与原投饵滩轮流交替使用或采取结合更换贝类养殖品种等方式进行。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贝类 品种 牡蛎 排水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