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人们使用除草剂以来,因此而产生的药害也是时有发生,因此纠纷、官司不断。现根据今年棉花种植过程中,我单位有的承包户使用除草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总结了几点经验和大家进行一下交流。
一、除草剂药害的症状 种植棉花过程中药害主要发生在打封闭时药量过大和棉花生长过程中用除草剂除草时,使用不当造成药害。 1、种子受药害表现为不发芽,即使发芽也不出土,茎基或胚轴膨大,子叶在土壤里就已经展开,不能出苗。 2、棉花植株受药害表现为叶片和顶尖皱缩,中脉缩短,叶尖向内凹。有的表现为叶片有坏死斑,严重的整个叶片干枯,脱落。有的植株生长受到抑制。更严重的整棵植株死亡。
二、除草剂药害发生的主要原因 1、误用“误用除草剂”在生产中时有发生,错把除草剂当成杀虫剂使用,或使用除草剂种类不对。 2、除草剂质量问题如制剂中含有其他的活性成分或加工质量差,有时也造成药害。 3、使用技术不当在生产中,好多药害是由于使用技术不当造成的。使用时期不正确、使用剂量过大或施药不均匀都可能造成作物药害。在喷药时,发生重喷现象也会造成作物药害。 4、喷雾器具清洗不干净喷施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或盛装过除草剂的药桶应清洗干净,例如,打过2,4-滴丁脂或其它高效除草剂的喷雾器,如果没有清洗干净或者是忘记了清洗,再次使用,可能造成棉花的药害。所以喷施2,4-滴丁脂除草剂的喷雾器最好专用,即使你清洗了两三次只要用很少量的残留就会造成棉花的药害。 5、异常气候使用除草剂后,遇到异常气候如突然降温,可能导致刚播的棉花种子受药害。
三、药害的预防 除草剂对棉花药害产生大多数是由于使用不当造成的,为了防止药害,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1、没用过的除草剂要先试验再应用大面积使用某种除草剂前,一定要先试验。即使该药在其他地方已大面积应用,也要坚持先试验后使用这一原则。因为除草剂的药效和安全性受多种因素影响,在其他地方施用安全,在另一个地方就不见得安全。 2、选择安全的除草剂产品不要错把除草剂当成杀虫剂或杀菌剂施用。特别是百草枯和2,4-滴丁脂这种非选择性的除草剂,只要是绿色植物就管用,往往在打药时把除草剂当成了杀虫剂使用,造成了药害。 3、施用剂量一定要按使用说明书所标明的使用剂量用药,不要任意加大用药量,以避免药害的发生。例如地膜棉膜下的温度较高、湿度较大有利于除草剂药效的发挥,再用扑草净或敌草隆等除草剂打封闭时,药量应比说明低些可以很好地避免棉种受药害,同时也能达到除草的目的。 4、清洗喷雾器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没洗干净或未洗,就来喷施其他的农药可能会造成药害,而且还经常发生。用过除草剂的喷雾器必须用洗衣粉或碱水反复清洗多次再存放,养成一种习惯。 另外,还要注意环境、气候的影响。
四、有效使用除草剂 只有合理使用才能达到除草、提高棉花产量的目的,应该从5个方面着手: 1、对症下药在购买和使用除草剂时,首先应根据棉花地里草的种类对症下药,是禾本科的杂草,就选用针对禾本科的除草剂。是双子叶的杂草就选用针对阔叶杂草的除草剂。同时也要考虑对棉花是否造成药害,例如,2,4-滴丁脂对禾谷类作物安全,对棉花等阔叶作物杀伤作用很大,在很低的剂量下,就可导致棉花发生药害。 2、选择合适的时间喷施除草剂除了选择好的对路的除草剂外,还要适时喷用除草剂。适时施用对茎叶处理除草剂尤为重要,因为大多数茎叶处理除草剂在推荐剂量下,只对杂草的小苗有效,一般来说,小苗比大苗敏感,大多数茎叶处理除草剂是在杂草2-5叶期使用,才能达到理想的除草效果,杂草长大后再使用除草剂效果会下降,甚至无效。但作为茎叶处理剂,也不能使用太早。因为,杂草出苗的时间不一致,有的出得早,有的出得晚。茎叶处理除草剂只能杀死已出苗的杂草,对未出苗的杂草无效,如果使用过早,杀死早出苗的杂草后,后出苗的杂草仍会造成危害。茎叶处理除草剂的最佳使用时间应是在杂草较小,但绝大多数杂草都已出苗。这时候使用除草剂除草效果最佳。 3、适量用药不同杂草种类对除草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同种杂草不同生育期对除草剂的敏感性也有差异。在使用除草剂时应根据杂草的种类和生育期来决定用药量。 4、均匀喷药除草剂在杂草和棉花之间的选择性是有限的,漏喷或少喷的地块除草效果不好,而重喷或多喷的地块有可能产生药害。例如,敌稗,百草枯等触杀性除草剂,喷药的时候必须均匀喷雾,使药滴均匀覆盖杂草全株。 5、选择适当的用药方法在棉花中期使用百草枯或草甘膦时,喷头上必须配上保护罩,并压低喷嘴,防止药液沾染棉花幼蕾或叶片。 6、合理轮换用药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会造成杂草产生抗药性,使得除草效果下降。另外,长期使用单一除草剂,还会使得土壤中降解该除草剂的微生物种群增加,加速除草剂的降解,从而使药效期缩短。长期使用一种除草剂,还会改变杂草群落结构,即杂草种类发生变化。如果我们使用某一除草剂后,发现除草剂效果下降,应考虑换用其他除草剂。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y/2007-5-29/ny_107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