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大学教授白人朴:我国农机化将以高质量为主旋律
2014年以来,我国农机化发展情况和发展环境变化已经传递出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强烈信息。当前,农机化必须也有条件转向高质量发展。2014年,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已超过60%,这个数字意味着农机化发展已经进入终极阶段后期,也就是向全程、全面、优质、高效发展的转型升级期。从发展环境分析,2014年,我国经济总量GDP首次超过10万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地位,我国三项产业就业结构首次演进为三二一结构,即在社会就业人员中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最多,比重已经超过40%。而第一产业就业人数降为最少,降到30%以下。在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于60%的基础上,2015年农业部开展了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推进全程机械化的主要农作物由三大粮食作物扩大到粮棉油糖九大作物,因势利导推进我国农业机械化现代化,意义十分重大。2017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GDP总量已突破80万亿人民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万元。在这样的背景下综合分析,农机化的投入量与投入力度都应该加大。
然而,实际上,农机化总投入和农机购置投入从2014年以来出现了连续下降。从农机购置补贴角度来看,有些地区感到补贴力度不够,需要加大,而有些地区宁可不要补贴。这些看似奇怪的现象提醒我们,进入新时代,农机化发展已经从供给决定需求转向需求推动供给。需求侧的变化推动供给侧变革已成为推动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主要引擎,这就是新时代新动能的重要特色。总体来说,我国农机具适应3大粮食作物要求的较多,适应平原地区要求的机具较多,而适应其它作物要求、适应丘陵山区要求的机械都较少。三大作物农机具在有些地区、有些环节已经出现饱和,而适应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要求的农机具仍很短缺。部分产能过剩的农机具是卖不出去的,而需求迫切的农机具又未能生产出来,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导致出现市场总成交量下降,所以,出现农机购置下降,不是需求不足的问题,而是有效供给不足的问题。
在新时代,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不断增强经济创新力和竞争力,推进农机工业和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结合农机化实际,要重点抓住以下几点:
一是要按照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抓紧制定出农机工业和农机化2020、2035和到本世纪中叶分阶段奋斗目标和战略安排。据了解,目前,此项工作农业部、工信部已经着手进行。
二是推进农机化供给侧结构改革,农机制造、流通部门和农机化生产服务组织要各司其职,各尽所能,协调推进,共促发展,把发展蓝图变为现实。农机制造和流通部门要以提高农机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以高质量保障农机产品有效供给为主线,促进实现我国农机制造由中低端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世界级先进农机制造业集群,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打造国际知名的中国农机企业和中国农机品牌。农机化生产和服务要以高质量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为主线,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培育新兴农机经营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主攻全程化、推进全面化,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使亿万农民有更多的农业机械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三是高质量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要抓好着力点,打好攻坚战,抓重点,补短板。当前,农作物生产机械化的短板主要是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中的水稻,马铃薯;从地区来说,目前,我国农机化水平相对落后地区集中在双季稻区、西南地区、丘陵山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机化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要打好这些作物、这些地区的攻坚战,向最难处攻坚发力。
四是组织制定农机化高质量发展的指标和标准。十九大后,国家统计局已经开始制定高质量发展标准,农机战线应立即跟进,用新发展理念指导、制定切合我国农机化实际又与国际对接的高质量发展标准。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8-2-2/nj_76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