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小岗村式”改革


这其中,攻克油菜毯状苗机械化移栽等行业共性关键技术18项,研究开发4HLJ-8型高效八行花生联合收获机等关键装备和部件35台(套),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91篇,SCI、EI等收录36篇,出版学术专著2部、编著8部。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励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4项,全国性行业协会奖励6项;获得专利219项,其中发明专利48项,制(修)定(订)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及技术规范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5项;上报规划咨询报告或政策建议9件。在成果转化与贡献方面技术转让收入达到490万元,进入推广目录并形成商品化产品32个,科技下乡培训达9850人次。“水稻机械化育秧技术”等9项技术列入农业部出版的《农业主导品种和主导技术》主推技术。

人才团队建设为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按中国农科院对科技创新工程试点期的部署,南京农机化研究所调整优化了人才团队,设置了科研、技术支撑和管理三类岗位序列。根据学科体系重点研究方向,一个重点研究方向组建一个科研团队,按“首席专家为核心,骨干专家为支撑,老中青结合,专业结构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人才引进和培养,优化组建了12支科研团队,分三次进入。第一批科研团队八支:耕整地机械科研团队、种植机械科研团队、土下果实收获机械科研团队、穗粒类收获机械科研团队、果蔬茶类收获机械科研团队、茎秆类收获机械科研团队、植保机械科研团队、生物质转化利用装备科研团队;第三批科研团队三支:农业机械化技术系统优化与评价科研团队、农产品分级与贮藏装备科研团队、特色农产品干制与加工装备科研团队;2016年8月新增农业机械智能控制技术科研团队。为此,南京农机化研究所进行了45人次的岗位调整,目前已形成梯次结构适宜、知识配置合理、善于自主创新的科研团队,部分团队成果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引进博士毕业生9人,硕士毕业生37人;团队成员获得博士学位4人,培养博士后3人。培养博、硕士研究生77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江苏省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1人。

完善的科研条件建设确保创新工程顺利实施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好马更需配好鞍,优秀的人才必须有优质的设施才能发挥出自己的聪明才智,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在组建科研创新团队的同时,不断进行科研条件建设,通过配备较高水平的研发平台、初具规模的中试基地、较好的创新硬件基础、完善的共享运行机制来确保创新工程的顺利实施。据了解,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共成立了三级研发平台体系:科技创新平台、科技支撑平台和科技服务平台。“农业部现代农业装备综合性重点实验室”使该所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完成了14个试验台建设的招投标工作;试点期各学科累计投入900余万元添置15套科研仪器设备;投入620余万元构建农业机械仿真分析设计系统,购置有限元仿真Ansys软件、离散元仿真Edem软件和刚柔耦合Adams软件,并为软件的运行搭建包括服务器、图形工作站等硬件平台;50万元大型仪器设备实现共享,共享渠道通畅;建设的我国首个植保专用风洞,为植保机械团队开展雾滴防飘机理研究提供有力支撑;基于数字处理技术的播种质量实时监测平台,为种植机械团队开发播种机构,提升播种质量提供数据支持;白马试验基地已经初步建成,装修车间及试验室各项装备安装到位,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省农科院等十多家单位实现了基地共享,为科研团队提供了广阔的田间试验场所;完善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则为保障科研工作高效顺利进行奠定了基础。

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走向深入

中国经济与世界的融合越来越密切,作为世界农机的一分子,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始终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据了解,科技创新工程试点期期间,共派出42人次专家分别赴美国、德国、日本,执行高秆作物强力风送施药技术与装备合作研究任务以及参加农业国际会议以及完成合作研究任务等;召开“第七届精准农业与航空施药技术国际学术研讨会”等国际学术交流会议3次,组织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和东盟国家农机化技术培训4次,培训人数40余人;联合共建“中美施药技术实验室”并顺利开展工作;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等2个科研机构建立深层合作关系;引进意大利“高速自动移栽机”和丹麦“大型自平衡式喷杆喷雾机”等设备和技术12项;邀请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德州农工大学、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17名专家来所做学术交流;与亚太农机中心、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相关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在国际农业工程学会精准农业航空分会兼职1人。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花生 核心 收获机械 移栽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