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娟
残膜治理问题由来已久,如何解决这白色污染,时至今日仍旧困扰着很多农业工作者。如今,主要农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发展所取得的成绩可圈可点,而作为宁夏、甘肃等西部地区,要想作物生长的好,保水保墒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地膜覆盖就是其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但难题又来了,大面积覆盖后的地膜如何处理面临两难的境地,一方面是农户购买残膜回收机投资大且回收难,另一方面是残膜加工企业不能长期得到残膜原料,无米下锅的情况屡见不鲜。二者信息不对等,且缺乏中间环节等问题拦住了残膜回收的推进。
针对这一问题,记者早在2014年10月走访了宁夏地区了解残膜机械化回收情况,时间过去两年多了,宁夏地区的“残膜回收事业”发展如何?本报记者通过宁夏农机化技术推广站副站长万平了解到了一些情况。
现状:大力推进机械化残膜回收作为宁夏地区的主导产业,玉米、马铃薯、瓜菜等作物的全程机械化水平与全国其他地区实现了同步提升,但由于自然条件的特殊性,地膜覆盖种植技术早已在这里生根发芽。据了解,宁夏地膜覆盖种植已经有近30年的历史,覆膜种植技术的推广应用为推动宁夏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的农民脱贫、保障全区粮食安全及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据宁夏推广站副站长万平介绍,宁夏地区有近300万亩地实现了地膜覆盖,占农作物面积的20%以上。其中南部山区和中部干旱带覆膜玉米、马铃薯种植约150万亩,中部干旱带硒砂瓜约50万亩,全区覆膜蔬菜种植面积约100万亩。
“据测算,通过广泛使用地膜,农作物普遍增产30%—40%。但由于很多地区使用的地膜较薄,加之如此庞大的覆膜面积,经过数月的风化,残膜回收难度可想而知。”说起残膜回收,多年从事农机事业的万平显得心事重重,“要想实现残膜的回收只能借助机械的力量。”他告诉记者,人工捡拾残膜效率低,每人每天只能捡拾1—2亩,劳动强度大、环境差,同时只能捡拾地表残膜、耕层残膜存留多,拾净率低。相比人工捡拾,机械化回收残膜的优势更为突出,单机每天可作业30—50亩,选择适宜机型,可同时完成地表和耕层内残膜,拾净率高。
为了让农户用上更为放心的产品,2012年—2013年,宁夏政府先后下达项目资金497万元,引进新疆、甘肃、山东、河北及宁夏本区9家制造企业的10种型号的残膜回收机114台开展多点试验示范,综合考量性价比、作业效率、拾净率、作业成本等因素,确定弹齿式和滚筒式(铲运分离式)两种机型较为适用,适于推广应用。“为了提高残膜回收机残膜回收率和残膜杂物分离效果,2014年以来,依托自治区农牧厅、财政厅、科技厅项目支持,宁夏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联合区内3家农机制造企业、2个基层推广机构合力研发了3种新型残膜回收机械,其中研制的2种残膜回收机既能有效捡拾地表的残膜,又能捡拾被压埋在土壤耕层内积攒的残膜,且残膜杂物分离效果好。”万平说。
关键:回收网点与加工企业形成合力要想实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其中任何一个环节都必须要有质量过硬的农机与之配套研发生产。万平认为,要想持续发展机械化残膜回收,除了选定适合的残膜回收机械外,还需要各个环节通力合作。据了解,目前,宁夏地区已总结推出“补贴残膜回收机具+鼓励农机作业公司回收和分拣作业+扶持残膜企业造粒利用”的运行模式。
记者还记得在2014年参观宁夏鑫泰残膜加工厂时,只见一座座小山似的农用残膜堆放在厂房外,旁边的简易棚中有六七位中年妇女正忙着挑拣手中的残膜的情景。当时,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最大的难处在于原料无法保持长期供应,主要是苦于无人回收。据了解,截至2016年底,固原市彭阳县推动建立起了覆盖全县12个乡镇的“企业牵头、网点回收、农户参与、政府监督、市场运作”废旧农膜回收利用体系,并在覆膜面积较大的村扶持建立“三统一”(统一标识、统一价格、统一管理)残膜回收网点30个;支持县内7家残膜回收加工企业引进新设备、新技术和新工艺,改造升级作业线,企业产能达到6000吨/年以上。据统计,彭阳县共投入残膜回收机具520台,12个农机服务组织、82个农机大户、96个经纪人参与农用残膜回收与利用,形成了覆盖乡村的残膜回收网。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7-4-10/nj_768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