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智能装备 排放升级 发展机遇


孙红梅

零部件强,则主机强,这是机械制造行业共认的真理。在国外农机产品不断向信息化、智能化方向发展的当下,我国农机行业能否借力“中国制造2025”,实现弯道超车,需要主机企业与零部件企业共同努力,找准创新点,加快缩短国际差距。在8月9日召开的2016中国农机零部件行业峰会上,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环保部大气管理司机动车环境管理处高杰、安徽全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忠德分别从行业、政府和企业的角度对农机创新升级进行了解读,并提出,要突破瓶颈,实现转型升级,智能化农机的发展是必由之路。这条路上,既有客户的真诚期待,也有国家的扶持,更需要行业企业的自强。

 

中国农机工业协会会长陈志:

智能农机装备是发展方向

陈志在解读“十三五”农机科技发展方向和重点时表示,由于我国农机行业起步晚、起点低,一直以来,农机装备技术整体处于跟跑阶段,与国外有着相当大的差距。目前国外农机产业发展呈现出五大特点,即:生产组织向集团化、信息化、全球化发展;技术创新强度持续加大,研发资金稳定投入产品;技术向高效率、自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产品开发向着提供系统化综合解决方案方向发展;信息、航空航天技术等高科技向农机行业移植。而我国作为世界农机制造和使用第一大国,产业集中度低,整体竞争力弱,品种门类少,高端技术匮乏,产品功能亟待完善,整体技术水平低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在信息化、智能化为引领的高端技术领域的差距有进一步拉大的趋势。

数据显示,在我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增”的同时,粮食进口也一直在持续增长,2014年首次突破了1亿吨,进入粮食“净进口”时代。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内粮食成本居高不下,内外价差较大,以致出现粮食产量、进口量和库存量“三量齐增”。解决这一问题的核心在于提高国内粮食的竞争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升成为必然选择。近10多年来,我国的农机化水平得到快速提升,但也出现了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个性需求得不到满足的问题,农机技术升级对信息化、智能化等高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农业现代化全面发展对拓展农机装备领域的需求也愈加迫切。因此,发展智能农机装备,是我国现代农业向纵深发展、加快转型的切实需要,也是国内农机工业产业发展和应对国际竞争的必然需求。

针对现状,陈志认为,下一步,农机技术要在农机装备多功能作业性能的稳定性、复杂服役工况的可靠运行、生物活性与生命特征对象精准作业的机构与装置创制以及过程监测与操控方向等方面实现突破。他向与会者介绍了经过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制定出的“十三五”期间促进智能农机装备发展的3个层面、11项重点方向和47项研究任务。

在基础技术研究层面,要突破土壤植物机器系统应用基础,在农机作业传感器、智能决策与控制、智能服务等技术方面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在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层面,要突破智能设计、作业管理关键技术,开发大型与专用拖拉机、田间作业及收获、设施精细生产等主导产品智能技术与制造质量提升,创立自主的农业智能化装备技术体系。在典型示范层面,要创制适合我国种植农艺和地域特色的丘陵山区、农产品产地处理等薄弱环节装备,支撑全程全面机械化发展。为此,设立了11项重点研究方向,即农机作业信息感知与精细生产管控应用基础研究、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与验证关键技术研究、农机智能作业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智能农业动力机械研发、高效精准环保多功能农田作业装备研发、粮食作物高效智能收获技术装备研发、经济作物高效能收获与智能控制技术装备研发、设施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及装备、农产品产后智能化干制与精细选别技术装备研发、畜禽与水产品智能化产地处理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丘陵山区及水田机械化作业技术装备研发与示范。专家将这11项重点研究方向细化为47项研究任务,将通过产学研推紧密合作,分三批完成,其中在2016—2020年度完成19个项目,2017—2020年度完成17个项目,2018—2020年度完成11个项目。

这是一个为提升我国农机智能化技术、赶超国外农机水平的详细路线图。据陈志介绍,整个项目总经费15.33亿元,其中国拨资金9.8亿元,在经费使用方面,基础技术研究占费用的10%,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装备开发创新经费占70%,典型示范经费占20%。陈志表示,智能农机装备技术代表着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改善生产条件达到精耕细作、提高生产效率、转变发展方式、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综合生产能力的关键,也是打造农机制造强国的必由之路,在智能农机装备技术提升的过程中,既需要主机企业的付出,更需要零部件企业的积极跟进。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农业机械 丘陵 核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