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科技创新决定中国农机化未来


四是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基础理论和关键共性技术研究不足,难以支撑重大农机产品创新和农艺制度变革。目前我国农业机械化科研力量分散,高端人才缺乏,研究平台较少,稳定支持不够,材料、部件、工艺等基础研究薄弱,创新能力不强;许多重大基础性和关键性技术问题不能有效解决,难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技术产品,农机产品以经验型设计和仿制国外产品为主,缺乏核心竞争力,大部分高端农机产品受制于国外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难以满足产业升级和农机产品更新换代的需要;农机农艺融合还有待加强,农机农艺制度相匹配的技术参数缺乏系统研究,还不能有效支撑高产高效的农艺制度变革。

记者:从现阶段农机化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出,未来农机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那么,如何加快推进我国农机化科技创新呢?对此您有哪些建议?

罗锡文:为加快落实农业部提出的实现农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发展的战略部署,我建设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是进一步明确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公益性、基础性地位,建立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稳定投入机制。增加农业产业体系中的农机岗位专家,将目前体系中的农机岗位专家由现在的不到3%增加到10%,包括农业机械化技术研发、推广、管理及技术经济方面的专家,加强农机与产业的结合,着力解决农机农艺融合的问题;强化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公益性和基础性地位,大幅度增加科研投入,建议在每年的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经费中拿出3%作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投入;根据我国不同区域、产业、环节全程全面农业机械化的重大需求,在农业科研计划中系统部署农业机械化科研项目,围绕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产品研制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着力解决科研分散、低水平重复等问题;加强科研平台建设,在农业部现有学科群建设的基础上,增加部级农业机械化学科区域性和专业性实验室,按产业增设科学观测试验站,建设一批工程技术研发和检验测试中心,凝聚人才,提高创新能力。

二是在农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情况下,建立以政府为主导、项目为纽带、产业为依托的政产学研推协同创新机制,发挥各方优势,提升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整体水平。

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会、协会和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专家组的作用。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会和行业协会汇聚了广大农业机械化领域科技人员、推广人员、农机企业和广大农机用户,在协同创新机制建设中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和枢纽作用,要积极探索以农业机械化专业学会和协会为基础、以现代农业产业为载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机企业和科研院所为主体的多方参与的协同创新机制。

三是加强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做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超前部署,重点突破,整体推进。

建立部长级组织协调机制。成立由主管部长为组长的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领导小组,主要协调农业部内部司局间和不同部委间的合作,整合各方面的资源,研究提出我国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发展的重大任务、重大政策与投入机制。

做好农业机械化发展规划编制。重点围绕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产前种子精选,产中耕、种、管、收,产后干燥、储藏、加工),农业生产全面机械化(不同区域、不同作物、果树、畜禽、水产)进行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的近期、中期和长期规划编制,制定农业机械化科技创新阶段性目标与发展路线图。着眼于农业产业发展急需,确定研发重点;瞄准未来5—10年、10—20年农机产品更新换代、产业升级、生产方式转型进行超前部署,逐步构建我国自主、可控、安全、绿色、高效的农业机械化技术体系、产品体系和配套体系,推进农机化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近期,建议按照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融合、信息技术全面渗透,产业加快转型升级的农业机械化发展要求,对全国现有农机企业、农机合作社、农业生产单位进行一次全面的农业机械化摸底调查,建立我国农业机械化基础数据库;围绕水稻生产,航空植保,玉米、油菜、甘蔗、棉花机收、产后烘干贮藏和丘陵山区机械化等热点难点问题开展专题研讨,制定解决方案,组织实施协同创新;积极探索不同类型规模的农业经营主体的农机服务模式,农机作业补贴模式和用信息化技术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途径和技术路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农业生产 行距 农业机械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