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用膜下滴灌 大旱也增产


在节水方面,朝阳市农机管理办公室主任蒋士娟告诉记者:“玉米膜下滴灌比管灌、防渗渠灌减少灌溉定额140立方米/亩。以项目区31.5万亩粮食作物为例,年内玉米膜下滴灌总节约灌溉用水达4410万立方米。”从朝阳市建平县昌隆镇东井村的990亩灌溉玉米不难看出,往年灌溉需6个井同时工作,今年只开动了2个井,节约了67%的用水量。在节电方面,据测算,膜下滴灌每亩可节电50元。仍以昌隆镇为例,全镇往年春播期间灌溉电费达25万元,今年只有6万元,节省76%的用电量。记者采访中发现,由于滴灌节水农业工程节本增产效果显著,广大农民踊跃报名发展滴灌工程,许多乡镇出现了“托人”争抢安装滴灌设备的现象。

在生产过程中,农民最容易忽视的是人工成本。膜下滴灌种植与普通滴灌种植相比,节省了铲地、耥地和灌地的用工量,每亩约节省2个工日,按每个工日80元计算,每亩省工效益为160元。

“因地制宜才能实现滴灌节水农业工程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蒋士娟这样认为。朝阳市建平县作为全国产粮大县,充分发挥其粮食生产优势,因地制宜发展大田玉米膜下滴灌。据了解,今年全县实施面积达12.5万亩,实现亩增产445斤,增幅达36%。凌源市山多,自然条件十分适宜发展果业,但由于水利条件的限制,果品产量一直徘徊不前。去年以来,该市在重点乡镇建设滴灌工程5.9万亩,满足了果树在抽芽、幼果、膨大等时期的水分需求,明显降低了腐烂病、过锈病发生率,使一等果率达93%,商品果率达98%以上,产量增加1250万公斤,果农收入增加4000万元。

技术推广遭遇难题

记者采访中发现,在2011年辽宁省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展开之前,辽西地区已有农民开始探索使用膜下滴灌技术,面积约20万亩,后来的一段时间内面积都没有扩大。

膜下滴灌并不是新技术,为何此前一直难于推广呢?逯百新这样回答:“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一方面必须顾虑投入与产出是否能成正比,因为增产量不可预测;另一方面,过去许多国产滴灌管子存在质量问题,管口容易堵塞,水、肥质量也令人堪忧,由此农民不太愿意接受。如今农民看到了该技术在旱期的增产效果,水、肥质量问题都解决了,管子质量也提高了,加上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扶持,现在愿意尝试这项技术的农民越来越多,今后推广工作就会省心多了。”

近年来,辽西干旱区域通过演示、对比等方式,让农民逐步认识并接受了膜下滴灌这种节水模式,而且人数逐年增多。目前,试验地块的工程建设全部由政府出资建设,各地对首次铺设滴管设备的农户提供相应的补贴。然而,玉米膜下滴灌项目的工程巩固却依然非常困难。首先,滴灌带需要一年一更新,连接滴灌带的地面辅管和滴灌带附件使用一年后也有30%—50%的破损,需要维修或更新,加上地膜更新,平均增加播种成本240元/亩左右,更新设备的费用还需要农民自己出。“群众有依赖心理,不认可自己花钱购买滴灌带和地膜。如各级政府不拿补贴,膜下滴灌很难持续应用巩固成果。”逯百新这样说。

蒋士娟认为,政府的资金投入与补贴是技术推广的关键点,如果辽宁省取消膜下滴灌补贴,相信绝大多数农民都会放弃这项技术。她向记者解释道:“虽然膜下滴灌技术可以实现每亩至少增产200斤的效果,但它前期投入巨大,之后每年还需要投入设备维护费用,况且大旱之年并不多,增产800斤的情况十分罕见。农民的大部分经济来源是外出打工的工资收入,对从种地中增加的微薄利润并不敏感,使得这么好的技术难以推广。然而,每亩至少增产200斤的产量对国家粮食安全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大力推广膜下滴灌技术还需要国家财政助力。”

 

记者观察:膜下滴灌需政府搭把手

膜下滴灌技术是一种通过滴灌带或滴灌毛管上覆盖一层地膜,在短时期内实现节能增产的技术形式。近年来,在我国实行旱作农业的平原地区推行甚广,并且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生态效果。但就是这样一项增粮效果很好的技术,实际推广面积却很小。究其原因,与土地规模、政府扶持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膜下滴灌技术的推广需要建立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基础上,由于我国大田生产中多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为主要模式,为统一机械作业管理带来一定的困难。要加快此项技术的推广,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出台相关措施,推动土地流转,特别是通过农机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大示范推广力度,让老百姓看到实实在在的节本增产效果。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滴灌 玉米 种子 整地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