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璐
今年,我国华北、西北、东北等地部分地区相继遭遇大旱。8月18日,记者来到辽宁省朝阳市朝阳县,还未到玉米收获时节,道路两旁有些田块的玉米秆上的枝叶已经变得卷曲、干瘪、枯黄,个别的甚至只剩秸秆孤立田间。然而,另一些地块未经雨水滋润,依然秆挺叶肥,果实饱满,长势喜人。记者实地了解发现,令作物在旱期茁壮成长的功臣是膜下滴灌技术。
从7月5日起,辽西地区的气温始终在32—35度之间徘徊,炎炎烈日和逐渐泛黄的庄稼暗示着干旱正在靠近。就在农民们抱怨小半年的劳作即将成为泡影时,朝阳市朝阳县七道岭乡的农民牟文学得意地说:“今年少数大丰收的玉米地里,就有我们家一亩。”在大田中,一亩地的丰收可谓沧海一粟,但在大旱之年,每亩1000公斤的吨粮田足够给农民带来满满的喜悦。七道岭乡农业站站长逯百新告诉记者:“今年乡里使用膜下滴灌技术的田块约7000亩,所使用地块普遍取得了显著的增产、节水、增收效果。”
农机农艺无缝对接对于辽西地区来说,农民靠天吃饭的结果就是“十年九旱”,改变这种雨养状态是当地人最大的期望。今年,干旱将农户张和平家的玉米地推向了生死边缘,大旱初期,他看到使用膜下滴灌技术的玉米完全没受旱灾影响,以为这种技术可以带来立竿见影的增产效果。他效仿试验田的做法,自行打了一口深为10米的水井,抽水上来后利用滴灌带浇地,虽然作物根系得到了滋润,但是没有先期的覆膜,滴灌效果仅维持了5天左右。由此可见,要想充分发挥膜下滴灌技术的节水、抗旱作用,不仅需要在种植前进行必要的工程建设,还需要全程配套相关机械和技术。
“膜下滴灌技术对作物种植的机械化要求很高,如果选择使用这项技术,从开始到最后都需要配套机械化装备,农民还要掌握一系列的农艺知识”。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现代农业发展处处长王玉丰说。
据了解,实行膜下滴灌技术的关键环节在于机械整地和机械播种。辽宁省农村经济委员会农机产业发展处副处长周鹏飞强调,“在地下管路、配套设施连接和电力设施建设之后,农户需使用旋耕机进行作业,对于土质硬、坷垃多的地块,需进行两次以上的整地作业,确保地块土壤细碎、土地平整、无坷垃、无杂草根茬,整地质量达到‘齐、平、净、细、’的要求,以防坚硬物质损坏地膜”。在机械播种过程中,农户应根据选定的种子品种确定机播密度,调整株行距,采取大垄双行模式做成台畦,把握好播幅标准和地膜标准,做到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保证质量,实现播种、施肥、浇水、喷除草剂、铺滴灌带和覆膜覆土一次性完成作业。播种时,采取机械精量播种,每亩播种量约3公斤较为适宜。
据了解,实施系列技术集成的地区膜下滴灌的效果更佳。这些农业科技包括机械深松整地、覆膜精量播种、采用耐密品种、实施大垄双行、进行膜下滴灌、隔行去雄以及水肥一体技术。在朝阳县七道岭乡七道岭村的“农业部粮食增产模式攻关示范块”的玉米长势佐证了这一论点。
大旱凸显滴灌威力走进田间,一根根滴灌带浅埋地下,出水孔分布于作物根系周围,灌溉水一点一滴均匀而又缓慢地滴入作物根系土壤;覆盖地面的地膜可以保持墒情,使水分不易蒸发,滴灌覆盖区域内完全找不到干旱的影子。
“越是大旱时期越能发挥膜下滴灌的效果。”逯百新告诉记者:“自从乡里引入滴管设备后,当季作物增产200—500斤/亩,今年旱情严重,试验田增产达800斤/亩。”他算了一笔账,在七道岭正常年份中,实施膜下滴灌后的玉米经测产平均可增产238公斤/亩,按2元/公斤计算,每亩地可增加产值476元。加上节水、节电、省工和滴灌带回收的费用,扣除实施膜下滴灌增加的生产成本农膜60元/亩、滴灌带160元/亩和除草剂15元/亩,农民每亩可增收472元以上。
有统计数据显示,在项目实施前,玉米平均亩产在500—700公斤左右;项目实施时,玉米亩均增产230公斤左右,2012年节水增粮项目区粮食增加产值约5.2亿元,经济作物亩均增收600元左右,项目区经济作物增加产值约4200万元。
实践证明,膜下滴灌技术是一项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从农民利益来看,除增收外,其效益还表现在节水、节电和省工三个方面。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14-9-11/nj_761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