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安徽省推进农机化科学发展见成效


为建设好农机大院,滁州市农机局反复征求意见并经过多次修改,下发了《滁州市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项目建设样式》,大院建设完善五大功能区,即:机库棚区、维修保养区、培训及办公管理区、展示演示区、粮食烘干区。此外,规范申报程序,下发了《滁州市农机化示范大院建设项目申报程序》,示范大院项目申报由县(市、区)农机局牵头,县国土部门重点对示范大院设施农用地进行审核,县政府批复准建,最后报市农机化示范大院图审领导小组审定。

目前,全市符合项目建设要求的已达5个,各地正在对拟建项目进行规划、编制。

 

六安:建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发展长效机制

2013年,六安市水稻机械化栽植面积173.48万亩,插秧机保有量2274台,新增插秧机381台,其中高速95台。全市新建扩建育秧工厂181个,育秧大棚面积44.58万平方米,全市已消灭了育秧工厂空白县区,其中霍邱县已经消灭了空白乡镇。

建立行政推动机制。市政府把水稻机械化育插秧作为全市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任务加以部署,纳入考核奖惩范围,各县区政府积极加大了技术宣传和工作考核力度。粮食生产大县如霍邱县每年财政都专项投入300万元用于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寿县建立四大班子联合督查机制推进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广工作。

建立重点培育机制。采取抓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的方式,将其作为机插秧推广的重点对象和骨干力量,在技术指导、政策和项目倾斜以及资金帮扶上充分调动大户和合作社主观能动性,达到带动示范推广的效果。实践证明,大户和合作组织已经成为当前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推动的主力军。

建立规模化发展机制。抓住当前土地流转和美好乡村建设有利时机,顺势而为,大力开展水稻工厂化育秧基地建设,以推进服务产业化为核心,加快构建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的农机服务产业链,积极推进机插秧“一条龙”作业、订单作业和跨区作业。通过政府补贴、整合项目资金和农民自筹三个途径,实现手工育秧向工厂化育秧、一家一户育秧向商品化集中育秧转变,走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发展道路。

建立农机农艺融合机制。与农业部门紧密配合,农机农艺有机结合,坚持协调发展,优势技术融合,形成了科学、实用、统一、低成本、可操作性强的技术体系,用以指导和推动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示范推广。进一步提升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应用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水稻生产机械化可持续发展。

 

黄山:山区机械化发展特色显著

近年来,黄山市因地制宜,将山区机械化发展得有声有色。2013年,全市茶叶、菊花等山区特色农产品加工机具达13.5万台,清洁化、智能化茶叶加工生产流水线达到50条,茶叶加工、菊花烘制、山核桃加工等山特产品初加工基本实现机械化。

市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将加快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在资金安排上,市、县(区)两级每年拿出财政资金5000万元用于促进茶产业,同时整合各类项目资金5000万元,其中50%以上用于茶叶机械。在政策保障上,出台了土地、税收等方面优惠政策,先后引进了黄山起之龙机械制造有限公司、广西开元公司等一批有实力的农机生产龙头企业。

根据黄山特色产业发展要求,市农机部门积极拓展农机化生产领域。一是全力推进茶叶生产机械化。机具推广从小单机到小成套,再到规模化、清洁化、智能化大型流水线;从加工环节向茶园中耕、植保、修剪、采摘、保鲜全程拓展;流水线由黄山毛峰、滴水香、松萝茶、红茶,逐步向猴魁、黑茶等各品种示范推进。二是不断扩大农产品保鲜技术推广。全市已建成农产品保鲜库570余座,有力保障了山特农产品的品质,增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积极推广杀虫灯和静电植保技术。2013年,静电喷雾器、太阳能杀虫灯保有量分别达到11000台、6000台。

此外,黄山市立足自身特色,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科研院所或农机技术人员+农机生产企业等多种产学研模式,推动农机化发展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先后成功研发黄山毛峰、滴水香、祁门红茶、太平猴魁等生产流水线,填补了国内空白。谢裕大杨村清洁化、智能化流水线日产干茶12000公斤,产能位列全国前茅;黄山贡菊、竹笋、山核桃、食用菌等烘制加工技术及设备,通过自主研发,实现了加工机械化。技术集成推动茶叶品牌化。新型环保技术机具的运用,提高了茶叶品质,催生了谢裕大、汪满田、松萝、猴坑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助农增收效果明显。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玉米 水稻 茶叶 小麦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