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走安徽特色农机化道路


过去十年,是安徽农机化发展最快、作用最大、效益最显著的时期,实现了农业生产方式由人畜力主导向机械为主导的转变,农业、农村、农民对农机化的多样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农机化深度融入经济和社会发展,农机化的社会关注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十六大以来,安徽农机化取得了新成就,积累了新经验。

安徽省委、省政府和有关部门一直高度重视农机化工作。2004年至今,省委、省政府连续9个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的实施意见,都对农机化工作进行了专条强调;2005年4月,省政府召开农机化工作会议,各市分管副市长和农业大县(市)政府负责同志参加会议,部署安排农机化工作;2005年8月,省政府办公厅发出《关于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通知》;2006年1月,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对《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进行了修订,并更名为《安徽省农业机械促进条例》;2010年底,《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为农机化发展提供了法规和政策保障;农机化还被纳入中长期战略发展规划,在全省“十一五”、“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加快农业机械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这些重大决策和举措,为安徽农机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增添了动力,促进了科学发展。

十年间,安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连续突破40%、50%、60%,实现了历史性跨越。2011年,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6%,由此带来农业生产方式、粮食生产手段由人畜力主导向机械为主导转变的重要跨越。在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趋势下,农机化的跨越式发展,为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提供了装备和技术支撑。

在长期的实践中,我们深深体会到,安徽农机化之所以取得如此巨大成就,关键在于立足省情和全省农机化发展实际,服务“三农”大局,坚持走安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道路。

始终坚持服务于粮食生产,不断提升粮食生产机械化水平。以实施农机富民工程和农机化推进工程为主线,与省政府小麦高产攻关、水稻提升行动、玉米振兴计划进行联动,推动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幅提升。特别是作为国家粮食主产省,安徽肩负着国家粮食安全的重任。全省粮食总产连续6年创历史新高。近年来,在小麦生产机械化转型升级、水稻栽植和玉米收获机械化推广上成效斐然。

始终坚持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不断提升农机装备总量和结构。十年间,农机装备水平快速提升, 2001年全省农机总动力为3165万千瓦,2011年刷新为5657万千瓦,涨幅达79%。同一时间内,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从17492台增加到145320台,增加了7.3倍;联合收割机从13205台增加到113696台,增长了7.6倍;水稻插秧机、玉米收获机、油菜播种机等农机化薄弱环节机具也逐渐被农民接受并得到大范围推广应用。

始终坚持走规模服务合作服务之路,不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引导和促进农机服务组织加快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从无到有,截至2012年上半年,登记注册合作社达到1609家;农机推广、维修、培训等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农机农艺融合、薄弱环节机械化生产推广顺利,农机维修能力建设得到重视和加强,省、市、县分级培训效果显著;农机监理、鉴定工作迎来创新与发展,建立了由农机、公安、安监相互配合、共同执法的农机安全联合监管机制。农机鉴定更为规范,鉴定产品范围扩大,为农机工业有序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始终坚持市场引导、政府推动的发展机制,不断提升农机化发展的内生动力。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连年增加,从2004年补贴政策实施至今,全省共投入中央及省级补贴资金约33亿元。到今年8月,共补贴机具59.9万台,拉动农民投入101.3亿元,受益农户48.8万户。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实施,也推动了安徽农机工业的崛起,全省涌现出奇瑞重工等一批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民族品牌农机生产企业,安徽农机工业开始走上复兴之路。

当前,农机化正处于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安徽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建设美好乡村的重大任务,并作出了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实施农机富民工程的战略决策,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农机化。从农机化自身看,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体制机制日益活化,政策体系逐步健全,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发展主体更加多元,农机化发展有了更良好的基础,完全有条件实现更大跨越。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连续 水稻 小麦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