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吴立智 让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


:李娟 粟新林 谢明刚

从分散生产、低水平、低附加值、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到规模化、工厂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成都的农业产业正在大踏步向更高层次迈进。

成都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总体部署,以科学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农业重大项目为抓手,千方百计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形式、发展模式、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方式的创新,加快推进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和综合示范点建设,着力推进农产品营销,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稳定增收。

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村民家中家电齐全,还开上了家庭轿车;院坝头,蔬菜“老板”正在高谈阔论,规划未来蓝图……这样和谐的田园画卷出现在新津县普兴镇柳江村。然而,有谁知道,几年前,这里还是遗留问题多、农业设施薄弱、每年都要发生三四次群体性上访事件、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问题村”。

“穷乡僻壤”实现了现代村落的蜕变,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农民”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在村支部书记吴立智看来,这一切变化来自于这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的统筹城乡好政策。2005年,柳江蔬菜协会成立;2008年,建立了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一步步走来,柳江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现代农业新农村,成为了成都市远近闻名的“菜篮子”。

确定产业:

种优质蔬菜发家致富

初冬的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基地里,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莴笋一望无垠,长势良好,嫩绿的色泽鲜艳欲滴,在阳光照耀下格外亮眼。“我们柳江的天然无公害蔬菜品质佳,在外界的口碑十分好,今年这季种的蔬菜肯定又可以卖个好价钱!”基地里,正在查看蔬菜长势的农户满脸洋溢着微笑。

一望无垠的蔬菜基地、平整的村道、农户面带着微笑……这里真是几年前那个遗留问题多、农业设施薄弱、每年都要发生三四次群体性上访事件、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问题村”?说起柳江村的嬗变,吴立智打开了话匣子。

2003年6月,在村民的拥护下,吴立智当上了柳江村村支部书记,正式接下柳江村这个“烂摊子”。正当他疑虑重重的时候,这一年,成都市提出了统筹城乡的发展新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在向我们农村倾斜……”这无疑给包括吴立智在内的村委会一班子人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经过考察、研究,柳江村人长期以种植蔬菜为生,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当时最让农户头疼的事,不仅蔬菜收成没有保障,蔬菜品质也上不去,年人均纯收入才3000元左右。然而,柳江村土壤肥沃,村旁边的杨柳河水水质好,日照充足,种出来的蔬菜口味纯正、品质佳。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很适合种植蔬菜。当种蔬菜的“创意”被提出来后,在村里炸开了锅,对长期以来靠种菜维持生计的300多户农户而言,继续种蔬菜真的能增收致富吗?

“继续种菜?种吧,反正我们也只会种菜。”“一直以为种菜就是能自给自足,没指望想过还能致富。”“搞吧,上面要求搞,我们就试试”……

2005年下半年,柳江村成立了蔬菜协会,全村300多户村民在协会的带领下,修复沟渠、畅通道路,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总结经验,结合长期的种菜经验,终于摸索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一年三熟的“菜-稻-菜”生产种植模式,春菜以西红柿、茄子为主,秋菜以莴笋为主,既保证了农户的口粮生产,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过去我光种菜,不行!时间长了,菜容易生病。现在,一年种春、秋两季蔬菜,6月份种一季水稻。去年一年下来,光卖菜纯收入就有两三万块钱。”尝到了复种蔬菜的甜头,村民种菜的兴趣更浓了,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各种种植模式在地势平坦的蔬菜基地里“多点开花”。

集约发展:

“大园区”里“小业主”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坐在院坝里晒太阳的刘德平跷着二郎腿,喝着茶,与乡亲们拉家常。“刘老板,最近生意可好?”听见有人喊出自己的“头衔”,刘德平立即回过头来,发现是吴立智,一边搬板凳,一边倒茶水,热情地招呼了起来。

“去年一年下来,一亩地光卖菜的纯收入就有一万多块钱。”吴立智笑呵呵地为我们讲起村里的“传奇”蔬菜种植大户刘德平的故事。

刘德平是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他们自己家有6亩地,另外还租了其他村民的3亩地种植蔬菜,成了小有名气的“菜老板”。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土地 猕猴桃 莴笋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下一篇 :返回列表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