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零农业信息网 首页 > 农资栏目 > 农机 > 正文 返回 打印

吴立智 让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

网友投稿  2010-11-23  互联网

:李娟 粟新林 谢明刚

从分散生产、低水平、低附加值、靠天吃饭的小农经济,到规模化、工厂化、市场化的现代农业,成都的农业产业正在大踏步向更高层次迈进。

成都市的现代农业发展,按照市委、市政府推进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的总体部署,以科学编制现代农业发展规划和实施农业重大项目为抓手,千方百计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大力推进农业组织形式、发展模式、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方式的创新,加快推进土地集中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推进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和综合示范点建设,着力推进农产品营销,推动了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促进了农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和稳定增收。

宽阔平整的水泥路;村民家中家电齐全,还开上了家庭轿车;院坝头,蔬菜“老板”正在高谈阔论,规划未来蓝图……这样和谐的田园画卷出现在新津县普兴镇柳江村。然而,有谁知道,几年前,这里还是遗留问题多、农业设施薄弱、每年都要发生三四次群体性上访事件、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问题村”。

“穷乡僻壤”实现了现代村落的蜕变,实现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农民”实现了身份的转变,在村支部书记吴立智看来,这一切变化来自于这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实施的统筹城乡好政策。2005年,柳江蔬菜协会成立;2008年,建立了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一步步走来,柳江村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现代农业新农村,成为了成都市远近闻名的“菜篮子”。

确定产业:

种优质蔬菜发家致富

初冬的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基地里,大片大片绿油油的莴笋一望无垠,长势良好,嫩绿的色泽鲜艳欲滴,在阳光照耀下格外亮眼。“我们柳江的天然无公害蔬菜品质佳,在外界的口碑十分好,今年这季种的蔬菜肯定又可以卖个好价钱!”基地里,正在查看蔬菜长势的农户满脸洋溢着微笑。

一望无垠的蔬菜基地、平整的村道、农户面带着微笑……这里真是几年前那个遗留问题多、农业设施薄弱、每年都要发生三四次群体性上访事件、年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的“问题村”?说起柳江村的嬗变,吴立智打开了话匣子。

2003年6月,在村民的拥护下,吴立智当上了柳江村村支部书记,正式接下柳江村这个“烂摊子”。正当他疑虑重重的时候,这一年,成都市提出了统筹城乡的发展新思路,“统筹城乡发展,政策在向我们农村倾斜……”这无疑给包括吴立智在内的村委会一班子人马注入了一剂“强心针”。

经过考察、研究,柳江村人长期以种植蔬菜为生,落后的农业基础设施,是当时最让农户头疼的事,不仅蔬菜收成没有保障,蔬菜品质也上不去,年人均纯收入才3000元左右。然而,柳江村土壤肥沃,村旁边的杨柳河水水质好,日照充足,种出来的蔬菜口味纯正、品质佳。拥有这么好的资源,很适合种植蔬菜。当种蔬菜的“创意”被提出来后,在村里炸开了锅,对长期以来靠种菜维持生计的300多户农户而言,继续种蔬菜真的能增收致富吗?

“继续种菜?种吧,反正我们也只会种菜。”“一直以为种菜就是能自给自足,没指望想过还能致富。”“搞吧,上面要求搞,我们就试试”……

2005年下半年,柳江村成立了蔬菜协会,全村300多户村民在协会的带领下,修复沟渠、畅通道路,经过反复试验、多次总结经验,结合长期的种菜经验,终于摸索出适应当地气候条件一年三熟的“菜-稻-菜”生产种植模式,春菜以西红柿、茄子为主,秋菜以莴笋为主,既保证了农户的口粮生产,又增加了经济收入。

“过去我光种菜,不行!时间长了,菜容易生病。现在,一年种春、秋两季蔬菜,6月份种一季水稻。去年一年下来,光卖菜纯收入就有两三万块钱。”尝到了复种蔬菜的甜头,村民种菜的兴趣更浓了,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各种种植模式在地势平坦的蔬菜基地里“多点开花”。

集约发展:

“大园区”里“小业主”

午后的阳光暖洋洋,坐在院坝里晒太阳的刘德平跷着二郎腿,喝着茶,与乡亲们拉家常。“刘老板,最近生意可好?”听见有人喊出自己的“头衔”,刘德平立即回过头来,发现是吴立智,一边搬板凳,一边倒茶水,热情地招呼了起来。

“去年一年下来,一亩地光卖菜的纯收入就有一万多块钱。”吴立智笑呵呵地为我们讲起村里的“传奇”蔬菜种植大户刘德平的故事。

刘德平是村里的蔬菜种植大户,他们自己家有6亩地,另外还租了其他村民的3亩地种植蔬菜,成了小有名气的“菜老板”。

在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柳江村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园,造就出越来越多的“菜老板”。

“我们村人均土地差不多有1亩,一个三口之家就有3亩土地,不用打工,就在家种菜年收入就上万元,”吴立智告诉记者,而像刘德平这样比一般村民还要能干一些的,就通过租用其他人的土地,成了园区里的“小业主”。

吴立智介绍,柳江村地势平坦,是一个典型的纯农业地区,很适合“大园区、小业主”的经营模式,通过采取这种生产经营模式,农户种自己的田,不仅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而且分摊了土地规模流转带来的风险,实现了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统筹而有效地解决“抓粮与抓钱”、用工矛盾和劳动力成本、当地农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等。

尝到了“大园区、小业主”家庭适度规模经营的甜头后,柳江村村民更加积极扩大“事业”。2008年,蔬菜基地开始引进10种蔬菜瓜果新品种,丰富了蔬菜种植的品种,基地面积也由2005年的700亩扩大到1400亩,带动邻近村组发展蔬菜7100余亩。2009年,柳江村蔬菜复种面积达3000多亩,总产值近7000万元,年人均蔬菜种植纯收入达13600元,相比2005年,翻了一番,成为了成都市远近闻名的“菜篮子”。

“我们生产的蔬菜除销往双流、龙泉、温江以及成都等本土市场外,还要远销陕西、重庆等省市。”据介绍,今年,通过扩大蔬菜复种面积、增加营销渠道、建立蔬菜市场准入体系等措施,柳江村蔬菜种植面积将达4000亩,将实现营销总收入7500万元,人均蔬菜纯收入达15000元。

技能培训:

让“农民”变为一种职业

四五辆卡车排成了队,停靠在万亩蔬菜产业基地旁的公路上,4位菜农弯着腰在基地里拔莴笋,不出半个小时,方方正正的基地缺了一角。“这些都是马上要拉到成都以及周边区(市)县市场去的蔬菜,新鲜得很。”基地里热火朝天,农户们干劲十足,一个村民指着脚边的莴笋说:“你看,今年的莴笋长势好啊,又是一个丰收年!”

“这几年推进统筹城乡一体化以来,我们村里的变化大得很啊!”吴立智说,柳江村的又一历史性转则发生在2008年,这一年,以柳江蔬菜基地为核心,新津县建立了柳江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如今,柳江蔬菜的品牌已经打出去了,菜贩一般都是开卡车过来拉,菜农再也不用在路边卖菜。

“我们要让农民不再是一种身份,而是一种职业!”吴立智信心十足地说。为了培养出更多的“职业农民”,柳江村积极组织一批农户到世界知名的蔬菜批发销售中心寿光参加“现代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通过参观学习先进技术,提高自身科技水平;每年,村里至少举办一次“现代蔬菜种植技术培训班”,邀请省、内外农业专家进行现场指导、传授种植经验和技术;同时,该村在农业技术人员、种植大户中还积极组建农民讲师团,深入田间地头,通过言传身教提高农民农业科技水平。“我们就是要通过实施技术培训,把农村能人培养成农民企业家,把传统农民变成职业农民”。据悉,而根据县上的目标,2011年,全村50岁以下农村党员、干部至少要掌握一门以上现代农业技术,熟悉两种以上涉农法律法规。

短短几年时间,“问题村”没问题了,农民成了业主,当了老板,然而,新的变化还远不止这些。2米长的丝瓜、300多公斤的大南瓜……这些出现在第十一届西博会展会上的新、奇、特产品让许多市民瞠目结舌,而这些新产品的源产地正是柳江村。新、奇、特产品的出现开启了柳江村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新篇章。打造“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园”,林盘院落发展农家乐、社区配套设施改造、柳江蔬菜注册……院坝里,业主老板们描绘着村子未来的美好蓝图。不久的将来,柳江村将为城乡居民休闲、观光、度假提供宁静、清新、优美的田园风景和生态环境,满足都市居民返璞归真、享受自然和田园风光的需求。

新闻链接

去年 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

从成都市农委得到的数据显示,2009年我市现代农业发展情况持续向好。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全市农业增加值达到275亿元,同比增长3.7%;粮食总产量278.9万吨,同比增加4.4万吨,增长1.6%,连续五年实现恢复性增产;生猪、茶叶、猕猴桃、食用菌、伏季水果、蔬菜等特色优势农产品产量保持稳定增长。

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129元,同比增长10%,其中工资性收入占45%、家庭经营性收入占45%、财产性转移性收入占10%。

农业投资创历史新高。全市农业项目投资达到217.85亿元,比上年翻一番。其中政府性投资达到27.63亿元,占12.68%;金融部门贷款投资42.11亿元,占19.33%;引导社会业主投资148.11亿元,占67.99%。

农业公共服务水平得到提升。有效预防和控制了动植物疫情疫病的发生;农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比年初提高12个百分点;建成30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农作物秸秆禁烧、综合利用和农村沼气建设加速推进,扶贫开发、农机化建设和供销社发展成效显著。

形成了一批现代农业综合示范亮点。通过实施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推进农业组织形式、发展模式、经营机制和利益联结方式的创新,形成了“新津县岷江粮经产业示范园”、“新都区新繁泡菜产业园区”、“温江区友庆现代农业示范园”等48个具有普适性、推广性和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综合示范亮点。

初步建成沙西线粮经产业示范带。用市场化的理念和全新的模式打造并初步形成了沙西线粮经产业示范带,示范带现已引进业主95家,引入社会资金3.5亿元,建立以粮食、蔬菜、花卉等产业为主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8家,联系带动农户1.2万户。

专家访谈

整体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区 既是肯定又是责任

成都市农委副巡视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梁岩谈成都现代农业的发展

记者:你觉得7年来成都农业变化最明显的是什么?

梁岩:成都推进统筹城乡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处处都可以感受。单从农业产业上说,在稳定粮油的基础上,特色效益产业得到大发展。茶、菜、伏季水果、猕猴桃、畜禽、水产等,取得了长足发展,举不胜举,亮点非常多。

比如,龙泉山的伏季水果,不仅具有观赏性,同时也是中国著名的桃乡,在全国市场上都很有名。猕猴桃产业通过近几年的发展,现在成都的猕猴桃是全国最贵的,产业价值远远高于其他产区的价值。7年前,成都的猕猴桃6-8角/斤,今年的离果价是7元/斤,大幅度增加了农民的收益。茶叶,在蒲江、邛崃、都江堰等地建设的标准化茶园,品牌效益和市场认知度大幅提升,比如,邛崃花揪茶的“王者之香”,被中国茶业博物馆收藏。蒲江雀舌,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

以前,成都不乏好产品,但在全国市场上的认同度低。7年来,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极大提升了成都的知名品牌,举办了一系列的会展活动:在成都举办国际茶业大赛;猕猴桃走进世博,今年又举办了首届猕猴桃博览会;在彭州举办首届蔬菜博览会,成都本来是南菜北运的基地,节会的举行对巩固和提升成都蔬菜在全国的地位起到很大作用。这些都是在市场营销上的举措。这些主动的市场营销策略,改变了传统农业远离市场的缺点,使越来越多的成都农业品牌在全国叫得响亮。

记者:现代农业发展得如此之好,在推进方法上有哪些创新?

梁岩:创新有很多。成都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一个关键动力在于,在统筹城乡的发展过程中,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在这方面,成都创新了7种土地规模经营模式:土地股份合作社经营模式、土地股份公司经营模式、家庭适度规模经营模式、“土地银行”经营模式、业主租赁经营模式、“大园区+小业主”经营模式、“两股一改”经营模式。通过提升规模经营程度和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了农业的效益。

你所采访的柳江村,就是“大园区+小业主”,由地方政府统一规划,建立现代农业产业园,配套完善水渠路网等基础设施,引导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或种植大户进入园区,通过“单元化”方式流转土地开展规模经营;成立管委会,或由龙头企业、专合组织对园区进行统一管理。

这些创新,在全省走在前列,提升了成都农业发展水平的载体。这是7年的心血结晶,如今仍然在继续创新。

记者:成都获批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对成都意味着什么?

梁岩:今年国家启动了“50+1”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在全国各省区分别选择1-2个点位,整县整镇为主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而成都市争取到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是唯一一个以副省级城市整体全域推进的创建单位,是“50+1”里的“1”。成都的获批,不仅仅是个“牌子”,我们看到的是未来的责任,因为整体推进的难度要大得多,责任更大,工作着力点和难度要求更高。如果不创新经营机制,提高农业发展水平,就很难达到示范区要求。

反过来看,国家授予成都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牌子,而且是唯一一个整体推进的,主要得益于成都2003年以来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实践打下的坚实基础和创造的良好条件,来自成都构建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长远历史定位和目标,来自正在推进的农村工作“四大基础工程”。

我们在推进过程中,在发展现代农业过程中,要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统一,才能达到示范区的要求。

所以,这个“1”,既是对成都的肯定,又指明了成都现代农业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倍感责任重大。

获批示范区后,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出台了《关于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意见》,作为未来成都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支撑。总体目标是:加快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尽快实现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在此基础上,力争5年内实现“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目标,发挥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示范带动作用。

记者:《意见》的具体目标要求是什么?主要从哪些方面着力?

梁岩:市委、市政府不仅明确了5年内成都市现代农业将实现“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目标,还提出了完善的指标体系,为成都市现代农业向高端发展提供了方向和依据。市委、市政府文件明确提出了成都市到2015年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农业生产要素水平、农业经营管理水平、农业综合产出水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农村环境治理水平6大方面、共24项推进现代农业跨越发展的具体指标,将按照发挥现代农业基本功能,实现农业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环境效益有机统一的要求,努力提高农村市场化程度,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品牌化生产和经营,大力发展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力争到2015年,全市农业增加值将达到305亿元,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2300元,城镇化率达到69%,森林覆盖率达到38%。

要将各项目标落到实处,着力点在哪里?首先是建立一流的经营治理机制,在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土地流转长效机制,大力发展以农户家庭经营为重点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深化农村新型基层治理机制建设,同时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培育龙头企业,力争在5年内,全市耕地和林地基本实现规模经营,农户加入专合组织比例达到90%以上,培育年产值或销售收入超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5家,并在3年内引进和实施农业重大项目200个以上,吸引500亿元以上社会资金花落成都。

而下一步,成都市将通过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有机农业、旅游农业等高端现代农业,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应用和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农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力争在3年内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发展到20万亩以上,建成年出口1000万公斤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打造50个以上旅游特色村、20个以上乡村旅游度假示范区;5年内建成标准化、规模化现代农业园区50个以上,全市农产品精深加工率达到50%以上,全市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0万亩以上。



http://farm.00-net.com/nz/nj/2010-11-23/nj_31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