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区机收小麦的成功实践,点燃了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的强力引擎。1995年9月,东至县王文江、袁由理两户农民合股30万元,购买了1台日本产“洋马”联合收割机开始水稻跨区收获。此后,很多地方的农机专业户在耕地、整地、播种、秸秆还田等环节也开展了跨区作业服务。伴随着实力不断增强,农机专业户经营规模逐步扩大,以肥西农民严德敏为代表,一批懂技术、会经营、有市场眼光的农机大户在政府扶持下成长起来。相关的农机技术推广、农机及零配件供应、油料供应、农机修理、作业中介、信息传递、作业互助等也同步发展,形成遍及全省的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农机服务的产业化特征越来越显著。这种农民自己投资、自主经营的农机社会化服务,显现出初级阶段中国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的典型特征。这一时期,农机化工作得到政府的进一步重视。1997年初,省政府发出《关于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通知》。此前被拆降并的市、县农机管理部门逐步恢复。1997年,《安徽省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和《安徽省农业机械管理条例》颁布,全省农机化走上依法管理的道路。农机化发展战略进一步调整,农机的装备结构调整纳入工作日程,水稻生产机械化和农特产品机械化进入发展重点。
4、2004~2007年,发展现代农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给农机化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府有效促进机制形成,政策和资金投入进一步加大,农机化进入新一轮加速发展。2004年1月,中央1号文件将农机购置补贴项目列为全国“两减免三补贴”的支农惠农政策。6月,我国第一部农机化法律《农业机械化促进法》颁布施行。当年,安徽省提出“对拖拉机等农用机械,免征养路费”,率先于全国。2006年3月,新修订的《安徽省农业机械化促进条例》施行。2004年,国家财政安排安徽省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50万元,此后逐年增加,2007年达到9000万元,总量达到1.56亿元。购机补贴政策的实施,大大地激发了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全省农机化发展开始实现速度、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飞跃。2007年,全省农机总动力比2003年增加了990万千瓦,增长28%,年均增幅6%。大中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水稻插秧机以及高性能、大马力和复式作业的其他农业机械也保持高速增长,农机装备结构明显改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50%,比2003年提高10个百分点。此外,围绕粮食生产机械化的发展,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小麦高产机械化技术和玉米机收技术的示范推广均取得了重大进展,水稻和玉米两大作物生产机械化推进速度大大加快。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强劲。与之相适应,农机大户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快速发展,到2007年底,全省乡、村作业服务组织1.1万个,农机专业户320万个。安徽省农机化开始进入全面协调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在化肥增产增效作用发挥边际效益下降情况下,农业机械取而代之重居农业主导地位。三、30年农机化发展的经验总结30年改革创新,30年拚搏奋斗,安徽省农机化经历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实现了由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的跨越,为成功开创符合国情、省情的特色农机化发展道路积累了宝贵经验。
1、坚持改革创新求发展。30年来,安徽省农机化改革创新取得丰硕成果。全国第一个民办拖拉机站、最早的农机自由市场、领先的扶持政策、创新的跨区作业服务和农机农艺结合新机制的探索都发生在我省。实践充分证明,农机化发展离不开改革和创新,要以改革的精神谋划农机化,以创新的思路发展农机化,以与时俱进的举措推进农机化,时刻保持农机化发展与农村改革进程的同步。
2、坚持农民主体求发展。农民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体,是最富于创造性的力量。他们既是农机化的经营者和受益者,也是最主要的推动者。农民农机社会化服务和跨区作业都是农民的伟大创造,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农机合作共用和高效利用的发展道路。近年来,国家进一步确立了农民发展主体地位,并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引导,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积极性。在发展的中级阶段,要继续发挥农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依靠农民群众的力量,推进农机化发展。
3、坚持政策扶持求发展。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农业机械化 拖拉机 农业机械 农业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