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博
通过几年扎实有效的工作和不懈努力,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工作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现已到了大面积推广的阶段。但由于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一项新的耕作技术,任何环节出现差错,都可能使保护性耕作技术出现偏差,无法实现推广保护性耕作的预期效果,甚至会造成减产减收,给农民造成损失,从而影响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进程。今年小麦播种后,笔者对一个农机生产企业新研制的带状旋耕免耕播种机的播种质量进行调研时,随企业负责人实地察看用其生产的机具免耕播种的小麦出苗情况。从出苗情况看,该机的播种质量并不理想,主要有两方面的问题:一是苗带的宽度不够。该机具采用苗带方式播种,即在免耕播种机旋耕过的条带上,应均匀播种12厘米宽的种子,出苗后的苗带也应为12厘米宽,而事实上我们所看到的苗带仅有6~8厘米宽,与理论值相差甚远;二是麦苗状况和周围普通播种机播种的相比,稀疏而瘦弱,明显看出出苗不全。当笔者扒开土层检测播种深度时,看到的情况令人吃惊,小麦的播种深度在9~11厘米之间,有的苗根茎干枯、发黄,有病态感,土层中还有未能出土但已枯萎的幼苗。很明显,苗带宽度不够是排种装置设计不合理造成的,是机具本身的质量问题;而麦苗稀疏瘦弱是播种深度过深造成的,是播种质量问题。通过与机手和企业的交流,笔者了解到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可以说是几方面因素的巧合。首先,机具是新产品。这种免耕播种机是该企业机今年研制生产的,刚刚投放市场,企业对机具的性能状况并不十分熟知,且由于刚刚进入保护性耕作机具的生产行业,企业工作人员对保护性耕作技术了解的不够深入,在作业时没能给予机手应有的指导。其次,田块所在的县刚刚开始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县农机推广人员知道保护性耕作是一项新技术,是国家支持推广的项目,在企业生产出该产品后,就应企业的要求帮助推广产品。在机械作业时,县农机推广站还组织周边村干部到现场观摩,宣传这种播种模式。但由于推广人员对小麦免耕播种时应注意的事项不够了解,同样对机手没能给予应有的指导。第三,机手是新机手。该机手原来是从事运输业的,在其他地方看到过同类机具作业,认为适合当地的作业条件,省工省时又能节约成本,欲购买一台这样的机具进行作业服务,县农机推广站就将这台机具介绍给了他。他为农户播种作业时,由于农户是第一次接触这种播种模式,对这种未使用过的播种方式不放心,一直等到小麦出苗后才支付他作业费用。而当看到如此播深时,他自己也感到后怕,还说多亏农户没能像笔者这样检查播深。笔者担心的是,该机手今年播种的小麦若长势欠佳,影响了单产和农民的收益,不但不能起到示范推广作用,反而会使当地农民对保护性耕作技术失去兴趣和信任,若再想在此推广普及保护性耕作技术将难上加难。出现这种情况虽说是一种偶然,但随着国家对保护性耕作推广力度的不断加大,社会对保护性耕作的逐步认可,保护性耕作机具生产企业的不断增多,保护性耕作的燎原之势日渐来临,这样的偶然若越来越多,将会带来必然的不良后果。为使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工作少走弯路,尽量避免给农民造成损失,我们不能不重视这类事情所带来的警示。警示一:推广人员应充分了解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为先。保护性耕作技术是新理论和新知识,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人员,应该首先充分了解和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了解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的理论、作用、技术路线和技术要点、机具的选用以及实施过程应注意的事项。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才能更好地向农民宣传,更好地指导机手作业。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不仅仅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机具,而事实上,推广技术的工作比推广机具要困难得多。因此,加强对推广人员的培训和提高推广人员学习的自觉性,是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前提,只有让他们系统了解和掌握保护性耕作技术,才能提高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工作质量。警示二:机具选用应以相对成熟产品为上。保护性耕作机具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技术,没有机具的支撑,保护性耕作难以为继;小麦免耕播种机是保护性耕作机具的重点和难点,它的作业条件与普通播种机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它的防壅堵性能、入土开沟性能、排种排肥性能都有很高要求。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z/nj/2006-12-8/nj_75843.html
上一篇 : 支撑“大粮仓”黑龙江“大农机”发展成果掠影
下一篇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