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国投新疆罗布泊钾盐有限责任公司累计生产硫酸钾926万吨。中国钾肥自给率也从16年前的30%提高到了50%。这些年,企业累计缴纳税费60多亿元;项目所在的若羌县一举从全国贫困县跃为人均收入在全国靠前;为社会提供4000多个就业岗位,新疆籍员工占到了90%以上;同时项目还带动了当地相关行业的发展,间接提供了上万个工作岗位。罗布泊腹地的钾盐钾肥开发已成为新疆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国投罗钾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李守江在最近一次的钾盐钾肥会议上表示:“我们的使命是要把罗布泊牌钾肥从‘罗钾’变成‘中国钾’,最终变成‘世界钾’,真正将罗钾打造为世界级的硫酸钾航母。”
扎根戈壁艰苦卓绝
“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地质工作者在罗布泊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硫酸盐型含钾卤水矿床。听到这个消息,对于我们这些长期从事资源开发的选矿人来说感觉很兴奋。这是一次干一番大事业、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机会。”李守江向记者描绘当年的场景时依然很激动。
硫酸钾是化肥的重要品种,对保障中国粮食安全有着重要作用。中国可溶性钾资源严重匮乏,当时国内70%以上的钾肥要依靠进口。罗布泊已查明的钾资源量占全国总储量的30%左右。它的发现与开发成功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钾肥严重依赖进口的现状。1999年,李守江与一群年龄和经历各不相同的创业者,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罗布泊,开始了罗布泊钾盐开发的历程。这群人用生命与信念开启了罗布泊的寻钾之路。
罗布泊也就此热闹起来。“我至今还记得刚来罗布泊的感觉——没有一丝生命的迹象。“李守江说。罗布泊极度干旱,湿度几乎为零;夏天极热,地表温度六七十摄氏度;沙尘暴是家常便饭。勉强扎起的帐篷透风漏沙,吃一口馍馍就一口沙;地理位置极度偏远,放眼望去,只有漫无边际的盐壳。“罗布泊钾盐的开发历程可以用两个词形容:一个是苦,一个是难。苦,并不仅仅是由于自然环境极为恶劣,也包括‘心苦’。”李守江告诉记者,在这里,他们远离亲人和朋友,远离现代文明的生活,缺乏与外界交流的机会,甚至在亲人生病时无法照料,老人去世都来不及赶回去。在这里,他们流下过自己辛勤的汗水、伤心的泪水、委屈的苦水,甚至还有受伤的血水。每一个来到国投罗钾的人,都曾面临着人生最重要的一次抉择,在这里确实要背负更多的责任和压力。为了相互鼓励坚守岗位,2000年国庆节期间,员工们自发绣了一面红旗,上书“学昔日大庆精神,创今朝罗钾辉煌”十四个大字。
技术创新全球独有
人员到位了,技术能否到位成为了罗布泊开发的关键。相比世界上其他地方盐湖,罗布泊的卤水在化学组成上与全球其他盐湖有很大不同。罗布泊卤水资源中钾、硫比例严重失衡,要生产硫酸钾必须要从外部添加氯化钾来解决两者比例失调的矛盾。没有任何成熟的技术可供借鉴,加之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空白,可谓难上加难。当时请了德国知名的钾肥专家来指导,他说这里根本没法直接生产硫酸钾,必须从外面买来氯化钾才能生产硫酸钾。可是罗布泊这个无人区距离最近的若羌县200多公里,距离哈密市400公里,方圆300公里内没有任何设备支撑。从几百公里以外购置氯化钾必然提升生产成本,使整个开发计划胎死腹中,最重要的是罗布泊进行钾盐资源开发将失去意义。
国投罗钾创业团队面临的最大难题就是如何根据罗布泊盐湖资源的特点,开发出一套适合罗布泊资源特点的工艺技术。“我们最终采用四级盐田工艺,从罗布泊地下100米的卤水中获得不含游离酸、世界上不可多得的无氯优质钾肥,生产每吨硫酸钾的用水量仅为传统工艺的1/3。”李守江介绍说,经过1年多反复试验攻关,科研人员在没有路、没有淡水、没有电的情况下,索性住在地窝子里,硬是成功攻克了用微咸水代替淡水生产优质硫酸钾的关键技术。这项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工艺技术获得了2004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03年7月,罗布泊牌硫酸钾产品正式问世。截至目前,用国产独创技术生产的罗布泊牌硫酸钾已经畅销全国各地。
提高自给不断发力
中国作为一个钾肥需求大国,由于前几年自给率不高,钾肥需要大量的进口。这让国际钾肥寡头们看到了垄断带来的暴利。国际钾肥巨头为获取高额利润,形成全球钾肥价格联盟,导致钾肥价格逐年上涨。中国钾肥进口价格从2002年的每吨170美元曾一度上涨到2008年的650美元。钾肥价格的攀升不仅拿走了大量的外汇,同时这种局面也直接危及国家粮食安全。钾肥板块成为中国农业生产的一大软肋。带着央企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国投罗钾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直面钾肥匮乏的难题,并充分信任和授权国投罗钾创业团队在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6-08-31/301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