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们誉为“第二面包”、“蔬菜之王”、“十全十美的食物”等美名的马铃薯,从最初的野生植物发展成为继水稻、小麦和玉米之后的第四大食用作物,从普通百姓餐桌上的食材到马铃薯全产业链中的基础原料。小小的马铃薯实现了完美的嬗变,而让马铃薯真正实现“脱胎换骨”的背后,是那些不断创新发展的马铃薯企业。
坐落在“中国薯都”乌兰察布市,成立于2008年的内蒙古民丰薯业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以马铃薯研发创新为主的企业。民丰薯业把幸福农民、强大中国作为企业的神圣使命,坚持以农为本、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以高新技术为引擎,不断致力于马铃薯新品种选育和脱毒种薯的扩繁推广。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大的集马铃薯研发、种薯生产、分级选种、物流仓储、推广销售于一体的现代化农业企业之一,获得“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自治区扶贫龙头企业”等诸多荣誉,更成为我市全力打造的“马铃薯研究中心”和“中国薯都核心区”。
(科研人员正在马铃薯高科技示范区马铃薯研究院培育优质马铃薯原原种)
强大的智力资源
百年基业,以人为本。人才是企业发展的原动力,是企业创新发展的第一要素。为了能够保持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动力,民丰薯业通过成立专门的人力资源中心,建立科学合理的用人机制,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智力保障”。
“作为家乡人,我有义务为家乡的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会把自身所拥有的全部能量奉献给民丰薯业和家乡人民。”面对记者,自治区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21人才工程”入选者、民丰薯业马铃薯研究院院长张剑峰博士激动地说道。
一次偶然的机会,远在青岛农业大学任职的张剑峰悉闻家乡的企业需要马铃薯专业型人才,他没有片刻犹豫便加入到民丰薯业大家庭中。
张剑峰只是民丰薯业在本地人才流出再引进当中重要的一员。民丰薯业在实施立足本土、拓展外部的人才引进机制措施中,不断加大对内部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多渠道、多方位地引进高素质、高技术人才。通过与高校、招聘媒介等的联合,不断拓宽引进渠道,充实民丰薯业的人才资源库。现在,民丰薯业已与内蒙古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青岛农业大学、乌兰察布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建立起了长期的合作关系。
“通过学习、实践,民丰薯业已建立起来一套完善的‘选、用、育、留’的人才管理机制。”民丰薯业人力资源中心主任纪振伟告诉记者。
2013年毕业于内蒙古农业大学的海南籍大学生唐望端,在毕业后选择工作地时,经过多番考虑,最终选择了民丰薯业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平台。“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性工作,我觉得民丰各方面都比较适合我的理想目标,我相信在这里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何才能留得住引进来的人才?民丰薯业通过对不同的人才制定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和建立完善的人才激励机制,在公司上下形成了你超我赶的良好发展氛围,并且努力提供优厚的福利待遇、技术评定、后勤保障等多方位的服务,真正实现了引进的人才留得住,留住的人才用得上。
如今,在民丰薯业,仅专家、教授级人才就有14名,博士、硕士、本科等技术骨干28名。
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在地动山摇般的轰鸣声中,搭载着3名航天员的神舟十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随3名宇航员一同遨游太空的还有民丰薯业的8个马铃薯品种。在经历15天的太空“漫步”之后,民丰薯业的8个马铃薯品种安全落地。如今,这8个品种在民丰马铃薯研究院已出芽并在试管内培养成功,并且即将进入到田间生长阶段。“航天育种”,这是民丰薯业在马铃薯研发创新上的一大成功突破。
为了适应马铃薯发展严格的科学需求,民丰薯业于2010年12月专门成立了全区第一家民营性质的马铃薯研发机构――内蒙古民丰马铃薯研究院,并下设了6个研究室,负责马铃薯种质资源研究保护、新品种培育、马铃薯茎尖脱毒、仓储及新技术研究、科技成果推广等工作。
从2010年成立以来,内蒙古民丰马铃薯研究院已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800平方米实验中心、4000平方米现代化智能联栋温室、1000亩试验示范基地,专门用于马铃薯育种、繁育、病害防治研究。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4-11-27/2991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