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农资行业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要想破冰突围,首先要认清形势,关注政策导向,加强业内合作,共闯难关;其次,要调整产品结构,向营销型、技术服务型企业转变,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加强创新意识。只要扬长避短,互通有无,调结构、转方向,在行业寒冬中抱团取暖,就一定能够迎接化肥行业的春天。”这是在湖北省农业生产资料协会近日组织召开的高峰论坛上,与会化肥企业进行深入探讨后达成的共识。在此次论坛期间,湖北各化肥企业分析了今年农资市场遇到的困难和难题,交流分享了各自的成功经验,以求共同渡过难关。
眼睛向内挖潜 苦练内功增效
“化肥行业寒冬来临,我们要认清形势,苦练内功,奋力实现挖潜6000万元目标,渡过这一难关。”华强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余华强今年对企业员工发出了动员令。
据他介绍,华强化工首先是树立过紧日子、苦日子的思想,从节约“一个法兰、一颗螺丝钉、一度电、一分钱”做起,大力开展修旧利废、节能降耗活动,结合实际制定挖潜增效的具体方案和措施;其次是尽快启动热电联产项目及年产40万吨硫基复合肥、8万吨硫酸钾和6万吨氯磺酸项目;三是时刻跟踪粉煤连续气化技术,这是能彻底改变企业命运的一次重大技术革命。
“质量优、服务好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下大力气在提质降耗、稳产增收上做文章,实现装置的满负荷生产是我们致胜的法宝之一。”湖北三宁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万清深有感触地说。
李万清告诉中国化工报记者,三宁煤化工板块要努力实现年产110万吨总氨的目标,围绕合成氨装置两年一大修开展工作;适时启动原料自动控制改造方案;扎实推进合成氨生产技术进步,开展多种活动,在原料制气、合成气净化、氨合成及综合利用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努力扩大公司合成氨生产的优势。磷化工板块要进一步优化、提升装置运行水平,消除制约生产的瓶颈,在保证产品质量一流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消耗,达到提质降耗效果。
调整产品结构 避免同质竞争
面对产能过剩、同质竞争、技术差距拉大等严峻挑战,传统化肥企业将面临新一轮淘汰和大洗牌,多元优势企业将逐步挤压传统单一型生产企业。
“在今年市场寒冬中我们受到了冲击,相对于有多元优势、生产品种齐全的企业,单一品种的生产厂家在市场博弈中销量明显下滑,这是以往产品销售过程中不常见的。”应城新都化工复合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燕不无担忧地说,现在企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失血”(亏损),市场销路不畅、降价竞争造成产品滞压,各大化肥企业都把目光瞄向了国际市场。但国际市场的需求有限,最终鹿死谁手,犹未可知,这一过程将决定一小部分的企业从“失血”到“卖血”,能挺过来的企业将迎来另一波发展期。
“我们高度重视自主研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始终保持高比例的研发投入,持续推动产品和技术水平行业领先,自主研发、生产的生物有机肥、生物有机复合肥、生物有机鱼肥、HYM秸秆腐熟剂等产品通过了省级科技成果鉴定,总体技术居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武汉合缘绿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总工高光明在会上介绍说。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在全国各地建立了500多个销售网点,产品进入了广东、湖南、江西、安徽、四川、重庆、江苏、云南、贵州、辽宁等20多个省市,形成了以湖北为中心、辐射全国的市场销售态势。通过拓展服务内容,建立示范基地,以点带面,他们建立了湖北英山茶叶基地、洪山菜薹基地、宜昌柑橘基地、潜江棉花基地、荆门马家冲水库养殖基地、武汉快乐生活农庄基地等100多个科技示范基地,总面积达10万多亩,带动当地20多万人走上了科技致富之路。
新洋丰肥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双斌说:“通过市场调研,我们发现作物专用肥、水溶性肥等新型肥料的需求增加很快,去年仅南方市场就增加数万吨的销量,新型肥料已成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
创新营销模式 满足社会需求
近年来,农资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新洋丰肥料销量依然以10%以上的幅度递增,书写了中国肥料行业的传奇。除产品质量过硬、新品引导潮流之外,与时俱进、不断进行营销模式的改革与创新,也是一个决定因素。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8/2014-05-22/298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