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多部委酝酿出台物价调控措施 或直接限价


  在10月份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创出4.4%的新高之后,通胀成为宏观调控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据了解,包括发改委、工信部等在内的几大部委纷纷酝酿出台物价调控措施。

  或出台"组合拳"调控物价

  近期食品价格上涨过快已引起高度关注,有关方面最近将出台政策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国家发改委等部委及各地政府可能跟进出台一揽子控制物价上涨的措施,具体可能包括限价、“菜篮子”市长负责制、价格补贴以及严惩囤积居奇等,尤其加大对炒作棉花和玉米行为的惩罚力度。

  据中国证券报报道,价格上涨,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过快是当前国家经济形势中最主要的问题,此次研究出台的措施核心意图是要尽快遏制住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并将采取包括多种价格调控手段在内的“组合拳”方式,随后由各相关部委拿出具体方案,并由各地政府落实。

  此次组合拳可能包括在价格连续上涨过快并超过限定幅度时,采取行政措施限制价格继续上涨;此外,在各省继续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防止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因供应不足而涨价过快。如果上涨幅度过大,地方政府或将利用蔬菜基地建设基金等对价格进行补贴,防止继续上涨。

  现货市场“囤积居奇”

  11月上旬,尽管部分种类价格涨势回落,但从整体看蔬菜价格依然延续10月下旬普涨的趋势。

  据媒体报道,商务部市场运行司司长王炳南称,蔬菜涨价一定程度上存在炒作现象,自2009年下半年以来,大蒜、生姜等“一季生产,全年消费”的耐储存农产品(22.72,0.57,2.57%)价格遭到人为推高。而这样的现象同样出现在白糖、棉花、橡胶等耐储存商品上。

  王炳南称,总体看,今冬明春蔬菜供求基本平衡。但是,冬季低温雨雪天气多,造成蔬菜生长受损,储运困难,上市成本增加。如果发生灾害性天气或其他突发性事件,局部地区部分品种蔬菜可能出现供应偏紧现象,价格也会较大幅度上涨。

  市场人士分析,对现货商品价格的炒作,有些类似于股票市场的“坐庄”。“坐庄”分两步:第一步,中间商在6、7月份部分商品需求淡季时逐步囤积和购进商品,积累一定库存导致市场供应出现适度紧缺,到9月底后,市场开始逐渐转入需求旺季,此时开始小幅抬高报价。第二步需求旺盛之后,“捂盘”惜售,造成市场供不应求的假象,比如超市出现“限售”,给市民形成恐慌心理。述两步完成后,价格自然大幅上涨,中间商此时获利丰厚,开始大规模抛售,或者转移到期货市场建立空单,以备可能的交割之需。

  一位白糖业内人士表示,白糖属于此类易被炒作的商品之一。由于白糖易存储,且生产期只有几个月(往往是11月份至次年4月),而每年9月、10 月份因为节日因素,往往属于购糖高峰期。故糖厂及中间商可以选择在此期间控制销售数量,以给市场制造“供应短缺”的局面,从而推高价格。而每年11月恰好是糖厂的开榨期,厂商正好可以利用此时被炒高的期货价格来进行套期保值,并给现货新糖创造一个高价的销售氛围。

  该人士说,今年白糖价格创出历史新高,一部分来自于减产,另一部分正是来自于炒作,前者成为了后者的推动因素。当然,如果没有游资的炒作,白糖价格不会上冲到7000元/吨以上的高位。这从近两个交易日白糖期货价格的连续跌停可见端倪。

  农产品涨价原因

  据京华时报报道,针对本轮农产品涨价,出现了“供需失衡说”“中间加价说”“热钱炒作论”等众多解释。

  原因一 、农资成本

  受石油、煤炭等资源类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近年来,化肥、农药等农资价格总体呈上涨态势。而且由于“能源短缺”长期存在,决定了农资成本难以下降。

  据悉,一亩小麦生产资料投入达450元左右:农机收种花费近100元;一季小麦浇三遍水约60元;化肥约220元;农药约60元;种子约10元。按小麦亩产400公斤和目前粮价计算,农资成本抵消了毛收入的56%左右。212>>

  在10月份我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创出4.4%的新高之后,通胀成为宏观调控领域备受关注的问题。多部委酝酿出台物价调控措施或直接限价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蔬菜 小麦 化肥 农资价格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