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农民工子女“教育转移”仍艰辛


各地中小学已陆续开学,有城市家庭子女顺理成章地入学,也有农民工家庭从农村到城市艰辛的“教育转移战”……城市化进程中,农民工随迁子女城市就读潮在社会与家庭的合力中涌动前行。

  当代农民工的新追求:子女进城读书

南宁市西乡塘区万秀村是一个流动人口密集的城中村,记者在这里见到了正在摆水果摊的吴国泰和他的小女儿。1996年,吴国泰和妻子从玉林市陆川县来到南宁市打工,3个孩子相继在这里出生。如今,他们一家五口人在万秀村租住一间十几平方米的屋子,靠打零工和摆水果摊为生。

“我的3个小孩都在一所民办小学读书,每人每学期要600多元的费用,我卖一天水果才挣30多元钱。除了生活费,挣的钱都花在小孩读书上了……”吴国泰说。

吴国泰也很想让孩子到附近的公办学校万秀小学读书,但按照规定他需要出示六份相关证件,即家庭户口簿、父母双方身份证、父母双方在南宁市的暂住证、父母双方在南宁市居住的证明、父母双方务工就业证明、父母户籍所在地乡(镇)以上计生部门出具的全国统一《流动人口婚育证明》。由于吴国泰平时只能打散工,临时的水果摊也没有工商营业执照,他拿不出务工就业证明,始终凑不齐这六证,3个孩子也只能到民办学校读书。他说,在万秀村有很多这样的农民工家庭。

记者在万秀村附近的东方教育集团星星学校了解到,这所民办学校有大量的农民工随迁子女,他们由于种种原因无法进入公办学校读书。
现实的无奈:城市学校“僧多粥少”

记者从南宁市教育局了解到,今年南宁市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安置工作已基本结束,开学统计数据显示,南宁市城区新增农民工随迁子女中,仅入读小学一年级和初中一年级的就有6300人。

近年来,南宁市教育局协同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财政局等单位,按照“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学校为主”的管理原则,安置农民工子女就近入学。然而,随着这些学生人数的增加,城市教育“僧多粥少”的矛盾开始显现。“城市教育资源紧张,加之有些农民工聚集的地方学校数量少,公办学校无法完全容纳农民工子女入学。”南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说。

这位工作人员介绍说,现在的农民工普遍重视子女教育,几年前农民工在城市安置子女入学,大多是为了方便照顾孩子,现在相当一部分农民工就是为了让孩子在城市接受教育才出来打工的。在学校的选择上,一些农民工也不愿就近入学,而是千方百计希望孩子能进入教学质量相对较好的学校。

“还有一部分农民工拿着齐备的证件安排了子女就读,可是第二年后又到别的地方打工了,孩子还留在原学校读书。理论上讲这些学生已不具备继续就读的资格,但学校不可能赶他们走。这样一来,就使得教育资源更加紧张,另外一些具备条件的农民工子女进不来。”这位工作人员介绍。
各方建议:扩大城市教育资源提升农村教育质量

南宁市教育局基础教育科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副科长表示,近几年来国家加大了对边远农村地区的教育投资力度,但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流向城市,中心城市的教育压力也越来越大。他认为,国家应对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较多的城市予以政策和经费上的扶持,扩大城市教育资源。

据了解,南宁今年将计划新建(含扩建和迁建)11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南宁市“项目建设年”实施方案当中有23个教育项目列入其中,目前已有6个项目开工,另外17个项目也将于下半年开工。

与城市日渐沉重的生源压力形成对比的是,农村相当一部分中小学校生源不足,面临招生“吃不饱”的情况。近几年来,国家注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建设,农村学校从校舍到师资都有了提升。农民工随迁子女进城读书,在给城市教育资源带来压力的同时,也造成了农村教育资源的闲置。对此,南宁市教育局一位工作人员认为,国家在提高农村教育硬件设施的同时,也要着重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于那些在城市一时无法被安置入学、具有在农村生活条件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动员他们回家读书,也不失为一种缓解城市教育资源紧张的措施。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义务教育阶段 项目建设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