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加工设施陈旧、劳动生产率低。我国大部分国营、集体茶场(厂)均为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建立,有些虽已转制,但仍有半数左右的茶场、茶厂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加工环境差,加工产品质量上不去,质量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近5万家茶厂,年均产量仅为10吨,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还有不少名优茶产区仍然是家庭作坊式生产,手工操作,批量少,产品规格质量不一致,生产效率低。
4.组织化程度较低。目前,我国茶叶生产很大程度上仍沿袭传统分散的农户和小茶厂生产经营方式,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从生产环节来讲,技术难以规范,产品质量不稳定,同一质量产品批量小,越来越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国内贸易和出口要求。从经营环节来讲,市场经营主体数量多、规模小,大多处于"小买小卖"的阶段,市场竞争力弱。这种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阻碍了技术改造和管理水平的提高,难以步入规范化生产、品牌经营的发展轨道,难以参与国际竞争。特别是在茶叶产品出口方面,由于组织管理跟不上,内部低价竞争和外部抢夺资源的双重压力长期存在,即使占优势的绿茶出口到某些国家其价格只相当于国际市场低档红茶的价格,严重影响茶叶出口效益。
二、市场前景与竞争力分析
㈠市场前景分析
1.世界茶叶生产、贸易、消费持续增长。十几年来,世界茶叶生产发展很快,茶叶产量从1990年的 252.3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379.5万吨,增幅达50%;贸易量从1990年的113.4万吨增长到2007年的154.9万吨,增幅达37%。从出口大国的出口走势看,特别是近五年来,肯尼亚、中国和斯里兰卡三国的出口仍在扩大,而印度由于本国内销压力使其市场份额相对下降。
茶叶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天然饮料,消费量一直呈增长态势,全球茶叶的消费量一直以每年3~5%的增幅递增,专家预测"21世纪将是茶饮料的天下"。
2.国际市场绿茶、特种茶需求强势增长,市场空间大。尽管世界茶叶贸易中,红茶占85%以上,由于绿茶对人体健康有益作用的宣传,刺激了国际市场对绿茶需求的快速增长,我国绿茶、特种茶出口量也随之增大。绿茶从1990年的8.3万吨增至2007年 22.4万吨;特种茶从2.3万吨增至3.5万吨(其中乌龙茶2.2万吨)。从1998年起,我国绿茶出口已经年年超过红茶。2007年的出口产品中,绿茶占77.3%,特种茶为12.2%,红茶为10.5%。近年来,除传统销售市场摩洛哥、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日本和马里等国的绿茶销量都有不同程度增长外,在美国、德国、俄罗斯等欧美发达国家也有很大的市场增长空间。
3.内销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大。近年来,我国茶叶在外销出口逐年巩固和增加的同时,内销市场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目前,国内人均茶叶消费只有460克/年,与世界人均年消费茶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与消费水平高的爱尔兰、土耳其、科威特、英国、伊拉克等国人均年消费量在2000克以上的相比差距更大。国内各地区之间差别也较大,如上海、广州等人均年消费茶叶已达到1000克左右,可见国内消费市场潜力很大。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茶叶保健功能的开发和茶文化的发展,茶叶消费增加已是不争的事实。
4.茶叶综合利用方兴未艾,茶叶消费领域不断扩大。据专家预测,今后十年内国内茶饮料市场将有一个较快的发展过程,年增长率将在10%以上,预计到2010年茶饮料产量达到1100万吨,需要茶叶原料11万吨,比2005年增长近3倍;同时,随着茶多酚等茶叶有效成份的广泛开发和利用,茶叶深加工将进一步深化与发展,茶叶原料需求量也将同步增加。
㈡竞争力分析
1.茶叶品类齐全,优势产品突出。我国生产的茶叶种类在世界上最齐全,有绿茶、黄茶、红茶、青茶(乌龙茶)、黑茶(紧压茶)和白茶六大类,其中乌龙茶、白茶、黄茶和黑茶为我国独有。
世界50多个茶叶生产国,90%以上只生产红茶,传统的绿茶生产只有中国和日本等。由于日本国内茶叶生产成本高和需求强劲,早已无力出口。近年来,为争夺国际市场份额,一些传统红茶生产国,如印度、斯里兰卡、越南等也改制一些绿茶,但由于品种、技术和自然环境生态条件的限制,其品质无法与我国绿茶比拟。目前,中国绿茶的优势地位为世界各国所公认。
声明
来源:互联网
本文地址:http://farm.00-net.com/news/4/2009-05-21/91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