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农业新闻 > 政策法规

怎样理解物价“结构性上涨”


  所谓物价“结构性上涨”,指商品的价格上涨,特别是居民消费品的价格上涨,由部分商品(比如猪肉、粮食)的价格上涨所带动的。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那么什么叫结构性上涨?为什么把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呢?

  国内外,衡量价格波动都是用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的,而这个指数就像股票指数一样,是由很多种的价格加成而来,即CPI是由居民八个方面的消费品价格所组成,这八个方面分别为:食品、烟酒、衣着、家庭设备和用品、医疗卫生保健、文化娱乐教育、交通、居住八大类。许多情况下,由于部分商品(比如猪肉),由于供求关系引起价格上涨,并带动相关商品的价格上浮,这样CPI也会跟着上涨。这就是结构性上涨。另一种与之对应的就是“物价全面上涨”,即通货膨胀。

  今年以来,我国CPI上涨较快,如10月份我国CPI高达6.5%,为10年最高点,但是在八大类价格中真正上涨厉害的只有食品,其中88%(即5.7个百分点)的上涨是因为食品上涨成份,其它几方面的物价指数要么几乎不动,要么下跌。其中,衣着类价格和交通通讯类价格就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3%,和1.7%。可以说,目前的CPI上涨主要还是因为食品价格上涨引起的,所以目前的价格上涨趋势仍被称为“结构性物价上涨”。

  物价上涨对经济增长是一柄“双刃剑”:一方面适度的上涨对经济增长有利,因为它会促进人们增加投资以博取物价上涨带来的收益,同时也会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另一方面过高的物价增长又会增加投资成本和减少居民实际收入。正因为如此,各国政府总是将控制物价涨幅作为每年宏观调控的一个主要目标。

  我国年初制订的物价控制目标是3%,但是从4月份以后这一目标就被无情地突破了,到了8月以后更是超过了6%。尽管如此,大家倒也不是太担心。原因就在于,这种上涨只是一种结构性上涨,虽然涨幅有些出人意料,但人们都能够理解和接受。尤其是,粮食和肉类产品的价格的快速上涨让农民从中得到了实惠。今年上半年全国农民出售农副产品的人均收入同去年上半年同时期相比净增130元,其中的82%来自于农产品的涨价。与此同时,国家对低保、社保人员和大学生等受食品价格上涨影响明显的群体进行了相应的补贴,从而使得其负面影响降到极低。所以说,目前的价格上涨对今年的投资和消费基本没有带来明显负面影响。

  但是,这种局面不能长久持续下去。粮食的价格如果长时间处于高位运行会带来两个不利影响:一是会使得其他产品价格在一定程度上水涨船高;二是强化人们的涨价心理预期。来自这两方面的影响最终可能引发物价的全面上涨,并使得投资和消费增长乏力,经济进入停滞。必须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全面性上涨,即明显的通货膨胀。

  为此,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工作:一是针对结构性物价上涨特征,采取有力手段,加强农业、畜禽养殖业生产,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大幅增加农产品供给;二是通过减少银行信贷、提高利率等手段抑制社会总需求;三是谨慎推进资源能源价格改革,以免形成新的结构性通胀来源;四是继续落实对低收入阶层和大学生的物价补贴政策。


点击支持一下 共有条评论 粮食 猪肉 今年以来 其它
零零教育社区:农/牧/渔/林业:交流

零零农业信息网

http://farm.00-net.com/

| 豫ICP备09039788号

Powered By 零零农业信息网